作者:李绍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9
选择字号:
爱鸟的人

 

《人鸟与共》,[澳]彼得·多尔蒂著,李绍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定价:49元

■李绍明

刚刚翻译了一本小书,题目我译作《人鸟与共》,直译应该是《它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鸟类如何预警对于我们和我们世界的威胁》,作者是澳大利亚微生物学者和免疫学者、诺奖得主彼得·多尔蒂。一壁翻译,一壁也就喜欢起这本书来。

我是喜欢植物的人,这与我曾是一个农民有关系。很小的时候,我就能辨认上百种有用没用的草。对鸟的爱好和知识,可就差得远了。鸡鸭鹅是必须熟悉的,笼养鸟可就得“有条件”。从小接受的家训,就包括“待要穷,玩毛虫”,说的是贫家子弟不可养鸟。我的乐趣只限于秋天里看高空的雁阵、隆冬里听村外麦田间高亢的鹤鸣。高中时和高中后,也偶尔照着画谱画鸟,自娱自乐,心得全无。

我翻译的多尔蒂,人家对鸟的爱和知识,咱可就没的比了。这本书是谈论鸟的健康与疾病的,但是,远没有想象中那样讨厌。虽然免不了有很多的疾病,病毒、病菌和寄生虫,以及免疫机制术语,但还是有大量的篇幅是关于鸟和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牵动着人的爱心、好奇心,还包含对于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关切和理解。

有几个板块,一般读者都会开卷有益,就我而言,这几个板块,有其中一个,也就觉得物有所值了。几个板块如下:

鸟的生理学(和鸡胚胎学)。看过鸟类呼吸系统示意图和人的同一系统的比较,看到鸟类那套双向风箱式的高效能系统,你已经知道这本书买着了。

鸟类的站姿如何取得、鸟类的脖子跟我们有何不同、鸟中的帕瓦罗蒂如何难以为艺术学院声乐系的教授所模仿,这里就不给剧透了。

与鸟有关的传统和文化。科学是很多人都能教的,多尔蒂的本事是在教科学的时候,还教我们历史和文化。可别说这样的“东拉西扯”不管事。从科学看历史和文化,我们就不再觉得那些传说没有合理的成分;反之,下一次再听到看到什么传统和传说,我们大概也会去琢磨下这里面是不是有些合理的东西。

举个例子。看古代农书,养蚕的、酿造的,都要在某个当口斋戒沐浴,禁这个禁那个,我就想到这些高度仪式化的行为,是在那些行为者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客观上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很多科学巨星是研究鸟类疾病起家的,而其中颇有几位,还是作者的同事或同行。于是,我们知道了很多细节,关于科学家的经历、个性、行径、命运、建树,从而知道了很多关于“科学是怎样做成的”解释。

多尔蒂还津津乐道往昔的科研是怎么做的,以及有些优良传统至今没有失去意义和价值。

于是,那一大块的科学,如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公共卫生学、物候学等就再也不是死板的事实了。它们都是具体的一个个活人做出来的有悲欢、有故事的学问。

这本书的主旨,“超越了素常的社会主题和环境主题,进而探讨一片较为阴暗的领域——病理学、毒物和瘟疫”,重在阐述鸟类疾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以及公民参与鸟类科研的重要性。对于科学,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关注角度。

首先是“科学的公私两面:公众看到了科学中的实际效用,而研究者专注的是科学中的认知”。研究疾病,当然能治病救人或救治动物、保障民生。但另一方面,好的科学,却是由纯粹的好奇心驱动的。发现什么并找出其所以然,其时的那份兴奋和激动,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提到了“攀登珠穆朗玛峰”原则:之所以要攀登,是因为它在那儿,并且有可能。好的科学,并不是急功近利的。

作者的许多案例都说明这一点。比如,一个小小的鸡肿瘤病毒的研究,初看跟人类关系不大,后来却取得了多方面的丰厚成果,包括重大的实用成果。

作为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他进而指出,“伟大的科学既涉及创造力、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也涉及测量和理性”。

此外,关于为什么研究野生动物离不开大众参与,为什么说不能局限于纯粹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如果那样我们会失去什么,作者也反复谆谆言之。

本书中,当然也是作者多尔蒂的厚重之处,还在于他的历史感。好的学问,离不开这门学问的历史。多尔蒂认为,历史书更多地记载了战乱,而造成更大损失的传染病却很少见诸史籍。“这反映了一种深度的人类状况。”

由于机缘,由于时代,由于科学家自身的生老病死“阴差阳错”和外部加诸的不公,由于性格,比如一些人的“强势”和另一些人的“淡泊”或“慷慨”,乃至由于蓄意的诬陷和打压,许许多多本应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沦于湮没无闻,他们当然值得我们感恩和铭记。《罗马史》的作者尼布尔有言:“钩沉索隐,功同再造。”这方面,多尔蒂做的是很足的。

粗略计数了下,他在本书中叙述了不少于15位诺奖得主的生平事业,其中包括他的多位同事和朋友。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饶有趣味、意义重大却鲜为人知的鸟类科研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写得“见物见人”,除了诺奖得主,还有更多名气较小但同样重要和有趣的人。

补充一句,本书涉及的领域是很多的。作者虽然是多面手,但对书中所涉的多数领域,他本来也是陌生的。但是,他在探讨这些领域的时候,是得到业内顶级高手的亲自指导和帮助的。这就保证了本书的可靠性和深度。

凭借这本小书的销路,我倒想看看中国读书界心理成熟的程度。近年来,很多有识者已经鄙弃了纯粹的心灵鸡汤。但是,书店里汗牛充栋的所谓“自然写作”,何尝不是变相的鸡汤?充其量不过是有关动植物的有趣知识。可是,有趣和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

我接触到的所谓“自然作家”里,多尔蒂的文笔算是最为质朴无华的了。他对鸟类之美是充满真赏的,然而,他的鸟爱是深沉的,并不想在表层上多加属意。偶尔涉笔,也是简笔白描。

为了让读者不至于对这样一本大谈疾病和科研的书望而生畏,多尔蒂为我们写了一个比较亮色的引子,只有在这里,他下笔才略为浓重些:

“整个内航道,随处都是白头海雕和渡鸦的身影。它们像通勤水陆两栖飞机一样无处不在,机警地停泊在方便起飞的地点,随时准备腾空而起,在人类定居点的海景线处画弧画圈或下扎上蹿。从船上,我们能确定无误地跟踪有花斑的白头海雕低空掠过,还有一些则从原始森林高树上的鸟巢里往外探头。有一只海雕,在崩裂的浮冰上危立不动,忽然就戏剧性地腾身而起,俯冲到冷到冰点的海面,再度腾空而起时,爪子间乃紧扣着一条大鱼。”

只有对自己所写的对象深爱、深知并身临其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小小段子。

顶好的科学家是超越科学的。他们对于人文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比纯文人深刻得多。正是这样的科学家的存在,人类才不致在控制自然的努力中,陷于另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潭——科学主义的泥潭。

多尔蒂并不是徒然地带领读者在人文的野地里闲游。他是在深邃广阔的思想史海洋里,为我们探求和巡视人类在体验和把握这个世界的长久努力中所取得的进步和尚存的缺陷,同时也将自己的科学活动放置于更为宏大的画面之中。

这本书思想深邃、局面宏阔,固不乏知识和趣味,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思想、检讨人生。对于读者而言,说不定还能在纯粹的心智满足之外,得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法门呢。

《中国科学报》 (2021-12-09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