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冯丽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4
选择字号:
探讨构建开放科学的中国路径
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倪思洁、冯丽妃)“国际上开放科学趋势已经形成,我国要实现开放科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利益攸关方共赢、如何在学术界改变开放获取声誉、谁是推动主体、如何弥补差价等。”近日,在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杨卫表示。

自上世纪末,科学界发起了一系列开放科学运动,包括开源软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等,以克服传统封闭科学模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介绍,为推动科技成果的开放获取,我国采取了一些举措,如2004年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开放获取柏林宣言》;响应国际开放获取推介周的号召,201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起了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

记者了解到,以细胞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为例,2020年,以中国机构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在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上的论文共758篇,其中,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的占61.2%;施普林格·自然在2020年发表了约2万篇来自中国作者的开放获取论文,占其发表的中国作者论文总数的30%左右。

“当前,全球正在从开放获取迈向开放科学。”刘细文在会上表示,开放获取要求科研资助产生的期刊论文开放,即最终成果的开放;开放科学鼓励从科学发现之初到科学实验、验证、产出、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开放, 即整个科学生命周期的开放。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开放科学建议书》,提出了关于开放科学的统一框架,指出开放科学应该满足整个科学界不同研究团体和学者,以及传统科学界以外的广大公众和知识持有者的需求。

对于如何构建开放科学的中国路径,杨卫建议,要形成购置开放科学数据的复合型主体,制定基价+资助补贴的价格策略,建立国际一流的学术数据运营和服务平台、高水平国内科技期刊的开放科学团购等。

刘细文建议,我国要推动开放科学,当下的任务是推动资源开放,如推动开放出版、预印本、开放存储、开放数据、开放基础设施等,将来还要推动科研全过程的开放,推动理念的开放。

据悉,国际开放获取推介周于2007年在全球科研机构间发起,目的是向科学界和学术界宣传介绍开放获取益处,推动科学界参与开放获取。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于2012年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创立并主办,本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的主题为“开放科学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21-11-24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