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双春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8
选择字号:
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成就的人,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文双春

每年的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开奖季都热热闹闹,我等吃瓜群众除了预测谁谁谁可能得诺奖,解读谁谁谁为什么得诺奖,如果稍有梦想,兴许会反思:我们自己如何才能得诺奖?

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诺奖得主,定可得到真传。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你就太天真了。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obert Laughlin说:如果我知道是什么使一个人得诺奖,我不会告诉你,而是去再拿一个。

如何才能得诺奖就像如何才能得道成仙,只能看各人的感悟和造化了。

围观今年的诺奖,先看新科诺奖得主们的获奖理由。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发现温度和触觉的受体”;物理学奖得主Syukuro Manabe和Klaus Hasselmann“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Giorgio Parisi“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化学奖得主Benjamin List和David W.C.MacMillan“开发了不对称有机催化”。

我们再一次看到,每一个诺奖得主的获奖理由,跟以往任何一个诺奖得主的一样,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有区区几个字。

如果把视野再扩大一些,历史上所有重要科学家,特别是那些进入教科书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贡献无一例外也只有一句话——如果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有多个贡献,虽然他们的全部贡献无法用一句话总结,但他们的每个贡献依然只有一句话。

由此我们可得到启示,诺奖钟情简单。因此,想得诺奖或做出诺奖级成果,不必想得太多,更不必想得太复杂(尽管今年的物理学奖开了先河,奖给了复杂系统研究),一生或整个科研生涯只为一句话,是上上策。

“一句话”现象其实很普遍,并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的著作《驱动力》“总结了近50年来有关积极性的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书中引用了新闻记者、美国国会女议员卢斯告诉肯尼迪总统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人,就是一句话。”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总结出一个人的成就,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伟大的人。

平克认为,“一句话”理念对任何人都适用。因此,不管你是一个国家的总统,还是一个园艺俱乐部的主席,要让自己的人生朝着更伟大的目标进发,就从这个大问题开始:“你的那句话是什么?”

你的那句话也许是“抚养4个小孩快乐健康地长大”,也许是“发明了一个装置,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等等。

确定了自己的那句话,平克进一步建议你再问一个小问题:“今天的我比昨天更优秀吗?”这其实是把大目标化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并确保自己时刻明白工作的每个方面和那句话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样,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你的那句话终将成为你的“标签”。

回到诺奖话题。为做出诺奖级成果甚至幸运的话再得个诺奖,我等吃瓜群众当下可以做两件事。

一是反思一下自己的已有成就(如果有的话)可否被总结成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工作很多,就像很多博士学位论文一样,有3~5个甚至更多个所谓创新点,连“形散神不散”都拢不到,那么看看有没有哪一项工作能被总结成一句话。这句话必须有排他性,也就是非你莫属,就像只要提到“相对论”,除了爱因斯坦,谁都不敢认领。

如果我们的工作(无论是所有工作还是单项工作)像各种人才计划或各级科技奖励的许多申报书那样,必须用几页纸甚至厚厚的一本才能说清楚,才能有辨识度和标签性,那么就要彻底放弃已有工作得诺奖的梦想,趁早转向第二件事情:尽快明确“你的那句话是什么?”“而今迈步从头越”。

毫无疑问,通向“你的那句话”之路,就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之路,必然困难重重。唐僧也有一个“一句话”策略,特别值得借鉴。

取经团队之所以最终能取回真经,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唐僧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面对谁(从妖怪到国王),都念念不忘一句话:“贫僧是东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经者。”

仔细琢磨,这么短短一句话却解决了取经团队的根本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其实,只要念念不忘这句话并一路向西,不一定是唐僧,换成任何人,都可以带领团队如乌巢禅师所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中国科学报》 (2021-10-28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