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宓(1930年1月30日-2016年12月24日 87岁) 著名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研究中,描述和命名38个两栖和爬行动物新种(或亚种)和2个两栖动物新属。为西藏增加8个新种和10个中国或西藏新记录种。 【赵尔宓逝世】
段一士(1927年7月17日-2016年12月21日 90岁) 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兰州大学资深教授。长期从事广义相对论、粒子理论、规范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90多篇。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引力规范理论中任意自旋场的广义协变狄拉克方程。 【段一士逝世】
张家铝(1938年12月-2016年12月19日 78岁) 天体物理学家,相对论天体物理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辐射机制研究中,与合作者导出了相对论性带电粒子的普遍辐射公式,解决了弯曲磁场中辐射无法计算的难题,建立了从经典到量子的同步-曲率辐射理论。 【张家铝逝世】
梁应辰(1928年8月30日-2016年12月18日 88岁) 水道与港口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航运专家,在葛洲坝工程通航建筑物设计和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道工作中的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梁应辰逝世】
张树政(1922年12月22日-2016年12月10日 94岁)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政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国微生物生物化学的研究,是中国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领军人,是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树政逝世】
游效曾(1934年1月-2016年11月19日 83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游效曾院士毕生致力于无机化学的基础研究,在我国开拓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领域,取得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卓越成就。 【游效曾逝世】
谭靖夷(1921年11月6日-2016年11月12日 95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他的足迹踏遍祖国江河,被称为江河之子、筑坝大师。为中国的水电建筑施工技术国际领先做出了卓越贡献。 【谭靖夷逝世】
黄志镗(1928年5月—2016年11月13日 88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黄志镗院士系统研究了杂环烯酮缩胺类化合物,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随后在国内开创杯芳烃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黄志镗逝世】
冯宗炜(1932年9月—2016年11月6日 84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副所长。冯宗炜先生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是我国酸雨生态影响研究的奠基人。 【冯宗炜逝世】
张本仁(1929年5月28日—2016年11月1日 87岁) 著名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本仁院士最早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突破了勘查地球化学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并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 【张本仁逝世】
蔡启瑞(1914年1月7日—2016年10月3日 104岁) 国际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长期从事催化理论、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成氨、碳一化学、轻质烷烃化学和结构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 【蔡启瑞逝世】
牛文元(1939年11月-2016年9月28日 77岁) 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地理学家。牛文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建制化进程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牛文元逝世】
张丽珠(1921年1月15日—2016年9月2日 95岁) 著名医学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创始人、生殖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张丽珠利济为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救人无数,在医界同行和广大患者当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张丽珠逝世】
杨敬年(1908年11月—2016年9月4日 107岁) 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1948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创办了南开大学财政学系。他在国内高校最早开出“发展经济学”课程。 【杨敬年逝世】
钱冬生(1918年12月23日—2016年9月1日 98岁) 著名桥梁专家,学界泰斗。钱教授是土木人的精神标杆,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半个世纪,90多岁还在笔耕不辍,继续奋进,关心和力促桥梁专业的发展乃至西南交大的成长与发展,执着的精神感人至深。 【钱冬生逝世】
钱永健(1952年2月—2016年8月24日 64岁) 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钱永健是当今生命科学集大成的科学家,几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学领域大奖,也是唯一一位华人沃尔夫奖和诺贝尔奖“双得主”。 【钱永健逝世】
严东生(1918年2月10日—2016年9月18日 98岁) 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作为杰出的材料科学家,严东生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材料设计与微观结构调控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严东生逝世】
李荫远(1919年5月25日—2016年8月22日 97岁)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荫远先生从事磁学、固体物理和光学的理论研究,是中国固体和磁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首先预见到非线性光学中相角不匹配的倍频辐射喇曼效应。 【李荫远逝世】
刘大钧(1926年7月2日—2016年8月22日 91岁) 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钧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60余年,建立小麦染色体和细胞工程技术体系,率先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相结合创制小麦远缘新种质,促成远缘新种质在小麦育种中的广泛应用。 【刘大钧逝世】
王润(1929年6月—2016年7月29日 88岁) 著名金属材料学家、教育家。王润同志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他长期从事金属功能材料研究,完成多项军工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等荣誉。 【王润逝世】
刘建航(1929年4月26日—2016年7月31日 88岁)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院士在地铁工程中采用车站地下墙深基坑明挖法等新技术有效控制了流变性地层移动。理论结合实践地写出了“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等著作。 【刘建航逝世】
陆谷孙(1940年—2016年7月28日 76岁) 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主编《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著有《余墨集》,译有《幼狮》等论文40余篇。 【陆谷孙逝世】
陈达(1937年3月22日—2016年7月22日 80岁) 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院士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 【陈达逝世】
刘应明(1940年10月8日—2016年7月15日 76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刘应明主要从事拓扑学与不确定性(主要是模糊性)数学处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专于拓扑学,对不分明拓扑中代数问题、嵌入理论与不分明凸集有较深研究。 【刘应明逝世】
胡壮麒(1929年8月31日—2016年7月10日 87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材料学家。胡壮麒院士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和亚稳材料的研制及其它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他发展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包括高温合金、定向结晶和单晶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亚稳材料。 【胡壮麒逝世】
李元(1925年—2016年7月6日 92岁) 著名天文学家、天文科普专家、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奠基人。李元成为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荣誉奖唯一获得者。199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 【李元逝世】
牛憨笨(1940年2月11日—2016年7月4日 76岁) 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院士是我国电子光学理论和变像管诊断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为我国地下核试验、激光核聚变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多种超快图像信息获取手段。 【牛憨笨逝世】
曾庆元(1925年9月20日—2016年6月3日 91岁) 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解决了九江长江大桥、提速高速铁路桥梁等百多座桥梁的横向刚度分析问题及桥梁加固计算问题。 【曾庆元逝世】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2016年5月27日 100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医学奠基人。王世真一生致力于我国核医学事业,是该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半自动化放射性实验基地,195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 【王世真逝世】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 94岁)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主持并取得一系列核装置理论、工程和实(试)验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 【陈能宽逝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105岁) 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2014年8月出版了9卷本《杨绛全集》。 【杨绛逝世】
胡宏纹(1925年3月—2016年5月19日 91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胡宏纹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涉及自由基化学、中氮茚合成等研究领域,在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和新试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胡宏纹逝世】
石屏(1934年3月25日—2016年5月10日 83岁) 著名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飞机总设计师。石屏院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矢志不渝,一生致力于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长期从事飞机设计工作,成为我国全机各系统可靠性维修性设计技术的开拓者。 【石屏逝世】
范立础(1933年6月8日—2016年5月3日 83岁) 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5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 【范立础逝世】
高山(1962年6月—2016年5月3日 54岁) 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63种元素的丰度值,揭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独特的双层结构和中性的总体成分,明显不同于全球单层基性下地壳模型。发现与提出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证据。 【高山逝世】
余松烈(1921年3月13日—2016年4月20日 96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余松烈院士从事农业高等教育与科研工作60余年,在小麦栽培及育种、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技术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创新了小麦栽培理论和技术,奠定了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基础。 【余松烈逝世】
王荣顺(1934年9月21日—2016年4月24日 82岁) 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家,教育家。王荣顺同志从教59载。他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承担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量子力学、线性代数和群论方法、配位场理论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王荣顺逝世】
陈士橹(1920年9月24日—2016年4月24日 96岁) 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先生长期致力于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新的理论和方法。 【陈士橹逝世】
吴咏诗(1927年12月—2016年4月23日 89岁) 天津大学原校长、微波技术专家、高等教育家。多年从事电子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93年荣获国家教委与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及“人民教师”奖章。第七、八届全国代表。 1986年至1993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吴咏诗逝世】
杨鸿勋(1931年12月—2016年4月17日 85岁) 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考古学家、俄罗斯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杨鸿勋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建筑史学和建筑考古学的研究,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在国际建筑史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杨鸿勋逝世】
徐采栋(1919年3月27日—2016年4月14日 98岁) 贵州大学原校长,著名冶金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主持竖炉制钙镁磷肥试验成功,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 【徐采栋逝世】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 91岁)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梁思礼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 【梁思礼逝世】
王玉川(1923年9月30日—2016年4月1日 93岁) 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王玉川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和国家级首届“国医大师”。 【王玉川逝世】
刘振兴(1929年9月14日—2016年3月23日 86岁) 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振兴先生在磁层物理的前沿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多次获国内外奖励,首次提出流体涡旋诱发磁场重联的新机制,创建了涡旋诱发重联理论。 【刘振兴逝世】
宋文骢(1930年3月26日—2016年3月22日 86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科学研究员、歼-7C、歼-10飞机总设计师。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宋文骢逝世】
许学彦(1924年5月11日—2016年3月5日 91岁) 船舶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主持设计了海军重点、批量生产并出口的“62”型高速护卫艇主持设计国家重点“718工程”中的主要三型船舶。 【许学彦逝世】
闵恩泽(1924年2月4日—2016年3月7日 93岁) 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持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开展了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等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 【闵恩泽逝世】
宁树藩(1920年—2016年3月6日 95岁) 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宁树藩是中国新闻史领域的权威,在新闻理论方面也积极探索。作为国内首先提出对陆定一“新闻定义”做修改的人之一,他从新闻史的研究中得出:新闻是一种信息。 【宁树藩逝世】
谢光选(1922年11月5日—2016年2月22日 93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研制战术火箭发射器及反坦克火箭;研制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远程火箭,任总体主任设计师;主持参与长征三号火箭研制与发射,任总设计师。 【谢光选逝世】
王曰才(1923年5月15日—2016年2月15日 93岁)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奠基人。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电测站。研制的“测井电模型”提高了油层的判断准确率,获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王曰才编写出《矿场地球物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等教材。 【王曰才逝世】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 96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 【谢家麟逝世】
张福绥(1927年12月27日—2016年2月9日 89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奠基人之一。首次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解决了建立自然苗场的关键技术,使我国贻贝产量居世界首位。 【张福绥逝世】
刘有成(1920年11月6日—2016年1月31日 96岁) 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有成院士长期致力于自由基化学研究、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形式上负氢转移反应机理等,是我国有机自由基化学奠基人之一。 【刘有成逝世】
毛达如(1934年4月27日—2016年1月7日 82岁) 著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毛达如是中国第一代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长期致力于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首次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过磷酸钙肥料。 【毛达如逝世】
甘惜分(1916年4月17日—2016年1月8日 100岁) 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提出了 “新闻三角理论”,以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媒体为中心,它的一侧是客观外界的新生事物,另一侧是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真相的广大受众。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两书。 【甘惜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