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没有假期,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
早上不到7点,一片静谧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还笼罩在黑暗中,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穿上一层又一层的保暖衣物,再套上厚厚的军大衣,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师李争帅踏上了前往微波定标场的路途。
和李争帅一同出发的,还有8名队友。驱车驶过一片又一片草场,在晨曦中奔波约1小时,就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从2021年底到除夕,当大家返乡过年时,他们9人“逆流而动”,在鄂托克旗坚守了月余。
不能回家!这个春节我这样过
空间站科学实验柜春节不“打烊”
1月31日除夕夜,刘学超有点熬不住,坐在实验室椅子上打起了盹儿。此时的他已经两天一夜没合眼了。刘学超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空间站高温材料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今年的除夕,正是该实验系统正样交付集成测试的时间节点。
从除夕到初六,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测试大厅不“打烊”,忙于多台科学实验柜的“收货”“验货”。科学实验柜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余名科研人员,辞旧迎新。
「你知道」科学家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
不打针,不吃药,坐这就和宇宙唠?
科研人员坚守南繁基地开展农作物育种工作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每年冬春,都有数千名科研人员前来,利用丰富的光温资源开展农作物加代育种研究,由此产生我国作物育种的专业术语:南繁。据估算,全国育成农作物70%的新品种都经过南繁。记者来到南繁基地,一探这里的新春气象。
“基因编辑师”培育新品种
春节假期刚过,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就忙活了起来。“好看吧?它们叫作‘紫晶米’和‘赤晶米’”,看到记者对着玻璃器皿里深紫色和胡萝卜色的大米反复端详,陈乐天院长主动做起了讲解员。
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虽然项目时限是5年,但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几代科研人员扎根这片土地持续攻关。”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说,他生在黑龙江的农村,是家乡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他,是时候做点事,回馈黑土地的馈赠了。
“零返所” 毫厘间“绣”出安全画卷
春节刚过,记者来到大连电务段检修基地车间继电器工区,14名女职工正在检修台前仔细地检测着手里的继电器,调整接点片压力、检测技术参数、清除内部灰尘……
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里,他们在寻找暗物质的絮语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提供了一个足够安静的环境。它坐落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锦屏山交通隧道中部,是目前国际上宇宙射线通量最低的地下实验室,也是全球岩石覆盖厚度最深的地下实验室。春节期间,仍有工作人员留守这座埋深2400米的地下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听虎年的脚步,也听宇宙万物的声音。
除夕突遇故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春节抢修记
1月31日,除夕。上午十点,岳军会正准备上街买个猪肘子,给年夜饭添道大菜。就在这时,手机响了。“岳老师,突发故障,您快来看看……”电话那头,他的学生尹頔声音焦急。
新年树新风 一刻不放松
江夏区纸坊街道干部秦加波说,近年来,从区里到街道,各类检查考核都进行了精简合并,由各检查部门共同组成一个考核组,直奔现场,不看台账,不听汇报,随机向基层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和干部工作成效。
云南“点对点”组织返岗务工见闻
今年春节,云南加强返乡人员监测,形成春节返乡及返岗人员清单、有就业意愿人员清单等。同时,发动基层人社干部、村组干部、农村劳动力信息员等力量,“面对面”送岗到家、送岗到人,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送岗位信息。
光谷实验室里的一群“追光者”
临近春节,一场风雪过后,武汉高校的校园冷清了不少。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里,却有一群人忙得热火朝天。青年教师余宇教授团队承担的重要项目,正是攻坚的关键时刻。寒假以来他一直泡在实验室“打满全场”,春节假期也将继续。他希望能在开学前获取足够实验数据,不给项目“拖后腿”。
这个除夕 有“研”味也有甜味
老家在河南南阳的卢启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的博士生,同时也是该校韩正甫教授领导的量子密码团队成员,因为科研实验的安排,这个春节假期他留校度过。28岁的卢启航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年,虽然很想念父母,但他觉得科研实验也非常重要。
印遇龙:以钉钉子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连任四届的湖南省政协委员,我与政协结下了近20载的缘份。我深感委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期间我坚持将政协委员履职与做好本职工作融为一体,一方面将自己的科学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关注民生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努力为人民谋福利。
聂广明:把忠诚和担当写在雪域高原
从黄海之滨的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到挂职雪域高原的青海大学校长助理;从忙活管理与科研工作,转变为全情投入助力青海省脱贫攻坚,一年多来,聂广明始终把初心体现在建设青海的工作中,通过外联内聚、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努力汇聚优势资源,真心服务青海。
中科院西安分院党员干部积极支援社区疫情防控一线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分党组书记、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 院长赵卫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党组副书记詹瑞、纪检组长康贸易牵头的工作小组,动员各研究所和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协助社区落实好各项防疫举措的最后“一百米”,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抗疫中的西北大学的党员志愿服务队
2021年12月27日零时起,西安市疫情防控提级管理,西北大学的三校区实行封闭管理,家属区的核酸检测等工作的合理安排、秩序维护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时刻,西北大学党委组织部紧急招募教师、干部党员志愿者,积极协助医护人员做好协助核酸采样点相关工作。
贵州毕节:激活特色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强化特色产业的同时,毕节市还通过完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打造农业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2021年,毕节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农业总产值增长8.5%。全市累计销售各类农特产品达248.3万吨,销售额共计191.6亿元。
战“疫”夫妻 化身“大白”安大“家”
高剑、何美都是西安市鄠邑区甘河街道的工作人员,自西安疫情暴发以来,夫妻二人已连续20多天一直吃住在一线,没回过家,没洗过澡,没换过衣服。他们不是铁人,却以铁人的精神勇往直前,有任务就上,有工作就干,不分昼夜,用平凡的坚守诠释着担当与责任。
云街赶场“科技集”
1月24日,安徽首条沉浸式人工智能商业街、坐落于合肥市云谷创新园的云街正式开业“上新”。用脑电波玩游戏,品尝机器人制作的咖啡,体验搭载无介质成像技术的智能家居……在云街,科技变成了新春“赶集”、市民“逛街”的新主题。
这152公里的长江岸线藏着怎样的生态密码?
“最美岸线”美在哪儿,“共抓大保护”如何抓,江西境内152公里的长江岸线,藏着怎样的生态密码?今年的“新春走基层”,记者沿着岸线来巡江。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的重要开篇,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单位积极组织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热情书写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动呈现祖国各地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发力新市场 升级“老产业”
记者在新春走访企业时发现,近年来,在困难和危机中一批像保沣一样的企业,正变得更强、信心更足。位于革命老区龙岩市上杭县的太阳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铜杆、铜线生产企业。去年天然气涨价80%,吨铜均价涨了40%以上,但企业生产经营仍保持了稳中有增,新产品市场开拓不断加速。
山乡巨变有新篇
春节期间,清溪村充满了浓郁的年味,这让来自北京的游客纪川喜出望外。纪川参观了周立波故居,欣赏了花鼓戏和当地特有的“虾子舞”,更被眼前“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打动。
西宁节日蔬菜市场见闻:稳定“菜篮子” 安心度佳节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气温致使本地冬季蔬菜产量低。近年来,西宁市政府每逢节日实施蔬菜、肉类限价供应。从各大商超到家门口的蔬菜店,市民们都可以买到新鲜、实惠的平价蔬菜,群众“菜篮子”负担不断减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年了,为民办实事的承诺兑现了吗?
春节前夕,井陉县以“一年了,书记的承诺兑现了吗”为主题,召开党建工作年会。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文茹说,2021年度全县321个村共建立“为民办实事”台账1008项,小到安装村民用水饮水机、为村民更换智能水表,大到河道治理、修路建公园等,涵盖农村党建、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经过梳理,这些承诺年底已全部兑现。
青山绿更多 茶乡春意浓
虎年新春,行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山川叠翠,碧水穿行其间。游憩区内,红灯笼高高挂起,游人结伴而行。森林深处,管护员翻山越岭,守护山林。炊烟升起,农家小院欢声笑语,一家人正算着丰收账……武夷山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探索科技管护,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茶园,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春光里的“慢火车”
时光在“慢火车”的来去之间悄然流过,沿路的风景也慢慢改变,从车窗往外望去,不再是低矮的民房和光秃秃的山地,而是林立的新式民居和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村庄。
内蒙古:守护“能源动脉” 输送绿色“乌金”
初春时节,内蒙古白音华露天矿区白雪皑皑、寒气袭人,生产现场机车轰鸣、黑金滚动,一列列运煤专列从茫茫雪原驶向电厂,这条“能源动脉”正向东北地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乌金”。
春风扑面来 人勤万象新
2月7日,春节假期过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分赴北京、上海、河南、海南等地,用笔触刻画勤劳的农民、坚守的战士、攻关的科研工作者、拼搏的运动员和温暖的社区干部等,呈现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一个用奋斗开创未来的民族……
“疫”线一抹“红”
张丽是双新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干部。今年1月8日,天津发生本土疫情,津南区成了疫情防控的焦点。张丽和双新街道的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维持核酸筛查秩序、运送防疫物资、开展“敲门行动”,成为流动在社区的一抹“红”。
安徽宿州:一座缺水城市的再生水“循环链”
地处安徽北部的宿州是淮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之一,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立方米左右,缺水之困让这座城市形成了一条再生水“循环链”。在这里,城市生活污水被处理成符合排放标准的尾水后,并没有被“一排了之”,而是通过深度处理变成再生水,用于河道补水或绿化、清扫、消防等市政用水。
“新农人”曲晓卫:尝到“抢早”甜头
从12月份第一茬草莓上市到次年5月末收获最后一茬草莓,曲晓卫和妻子每天忙忙碌碌,“虽说累点,但是我们一家更幸福了,5个棚一年纯利润有30万元,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看着父母,跟媳妇孩子在一起,一家人天天一起吃饭。”
这里,能“嗅”到千里之外的味道
春节期间,新洲村依然人流不少。一家外卖餐饮连锁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赫薇,在门店里忙得不可开交。“别小瞧这个村,早中晚餐和夜宵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全国所有连锁门店的菜品都是从这里‘嗅’出来的。”
村里新年味儿更浓 农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正月里来是新年,神州大地万象更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各地都在以不同的习俗欢度2022寅虎年春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里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新年也越来越“新”。
走上振兴路 乡村日子甜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回望过去的一年,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如今,乡村的“硬件”和“软件”同步升级,“环境美”“生活美”二者兼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稳步推进。
投放储备肉菜、必需品不断档……年关有温度年味更浓情
临近春节,年货采集渐旺,百姓生活必需品供应是否充足?多地疫情散发,就地过年等多种因素下,货源及供应价格稳不稳?对此记者在多地进行了走访。
年货大集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东北到西南,从三湘到塞外,乡村的年货大集上,人群熙攘,买卖兴隆。春节前,记者走访多地年货大集,从这浓郁的人间烟火中,感受人们对新生活的新期盼,领略年货大集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科技防疫 乘车有序
“机器正在作业,请您注意安全,请您正确佩戴口罩……”在北京站一楼大厅,一个四处行走的机器人格外引人瞩目。这个身高约140厘米的机器人,边走边呼呼往外喷雾。它便是本次春运的防疫“黑科技”之一,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
2022年春运开启 预计将发送旅客11.8亿人次
2022年春运于1月17日正式开启。按照交通部门的综合预测,今年春运,客流较疫情前会明显减少,但与去年相比仍将有大幅增加。预计今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11.8亿人次,日均2950万人次,较2021年同比增长35.6%。今天(1月17日),除夕火车票也正式开售。今年的春运将于2月25日结束,共40天。
帮扶政策稳 生活气象新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在即,年味渐浓,回望一年的付出与收获,脱贫群众幸福感满满。民生保障更有力,产业发展更高效,基础设施更完善……各地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踏雪冬捕 游人纳福
“有了政府支持,冬季旅游旺起来。从海边的小摊位到现在的蒙古包展位,政府给我们掏了一半钱。”在乌伦古湖黄金海岸景区卖烤鱼的杨庭中,已经营了25年,他见证了新疆冰雪旅游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当年创业时,想着能买个摩托车就行,没想到现在车子房子都有了。”杨庭中说,冬捕节让冰雪旅游名气越来越大,以后的光景也会越来越好。
上海推动“一网通办”更“好办”更“快办”
城市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成为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瞄准更“好办”、更“快办”,上海市“一网通办”目前已分别推出121个和124个高频事项,持续推动改革迈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