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钥匙”,打开科技体制改革纵深之门 更多>>   

“变则通,通则久。”在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改革是永恒的活力之源。

回顾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决心,最终实现了独立研制“两弹一星”等壮举,而这些辉煌成就与当时的体制密切相关。在那个年代,我国科技发展遵循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到来,这种高度集中的任务导向型制度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不再完全适用于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科学探索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促进科技人员流动等。

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们充分展现了远见卓识和自身影响力,提出大量重要的咨询建议。其中,“倡建科学基金制度”“促成‘863计划’”以及“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的“三大建议”,如同三把“金钥匙”,推进了我国科技体制建设,将改革引向纵深。

1956年“十二年科技规划”如何诞生 更多>>   

195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着一声“向现代科学进军”的激昂口号,《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应运而生,照亮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之路。

那年春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及全国科技界的精英会聚于北京西郊宾馆。他们共同奋斗了近5个月,群策群力,精心拟定并审议了国家科技事业的首个发展纲领。

聂荣臻元帅感慨万千:“它勾画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蓝图……制定这样一项宏伟的科学规划,是一项创举……”

这一蓝图不仅直接推动了“两弹一星”伟大成就的实现,还深刻影响了此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模式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