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iruses:柑橘衰退病毒(CTV)研究60年:从生物学到基因组学的跨越 |
|
论文标题:On the Trail of the Longest Plant RNA Virus: Citrus Tristeza Virus
论文链接:https://www.mdpi.com/1999-4915/17/4/508
期刊名:Viruses
期刊链接:https://www.mdpi.com/journal/viruses
研究背景
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属于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是柑橘产业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原体之一,同时也是已知植物中最大的单链正义RNA(19.3 kb)病毒,其病毒粒子长度可达2微米。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对C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系统分类地位进行了深入解析,然而该病原体复杂的传播生态学特性及其引发的多态性症状表现(典型如砧木快速衰退、幼苗黄化症及茎陷病等),导致其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仍面临诸多科学挑战。以色列学者Moshe Bar-Joseph通过长达60年的系统研究,见证了CTV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生物学检测技术(如嫁接指示植物进行生物学鉴定)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全面应用。他的开创性工作不仅首次揭示了CTV株系的遗传多样性,更为建立基于交叉保护等原理的CTV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对保障全球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内容
20世纪30年代,毁灭性的柑橘衰退病疫情席卷南美柑橘园,随后扩散至全球主要柑橘产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并直接推动了柑橘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这也促使全球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聚焦CTV病毒的研究,并致力于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在2025年发表在《Viruses》中的一篇Opinion中,Moshe Bar-Joseph教授分享了自己60年的CTV研究历程。文中提到,Moshe Bar-Joseph教授对CTV的研究起始于继承前人的生物学研究阶段,随后进入病毒粒子分离与部分表征阶段,并在基因组时代达到高潮。其开发的基于电子显微镜和ELISA的快速检测技术,取代了耗时数月的传统生物学检测并在1970年代以色列CTV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生物鉴定法先被电镜技术取代,后又让位于ELISA检测;但当发现许多ELISA阳性感染是由无症状CTV分离株引起(甚至发生在酸橙砧木嫁接树上)后,这两种方法最终都被弃用。如今,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CTV研究进入新阶段。例如,CTV的感染性克隆已成为研究植物病毒的工具,而其长非编码RNA(如LMT)在病毒与宿主免疫互作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这些成果不仅为柑橘产业提供解决方案,也为其他植物病毒研究提供了范式。
在生物技术取得非凡成就的今天,Moshe Bar-Joseph教授基于其60年的研究经验,向学界提出了重要建议:CTV等具有重大经济影响的植物病原体研究,亟需建立生物学特性与基因组学分析相融合的研究范式并坚持从宏观生物学表现到微观分子机制的双维度持续探究,而非将二者割裂对待。这篇凝聚毕生科研智慧的学术自传,不仅系统记录了CTV研究技术的演进轨迹,更深层次地启示科研工作者:在应对自然界复杂病原系统时,唯有秉持科学谦逊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方能建立真正可持续的植物健康治理体系。
Viruses 期刊介绍
主编:Eric O. Freed, 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A
涵盖人类病毒和病毒疾病,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病毒免疫、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及朊病毒等各方面研究,目前已被 SCIE (Web of Science)、MEDLINE (PubMed) 等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
|
3.5
|
2024 CiteScore
|
7.7
|
Time to First Decision
|
17.1 Days
|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
2.7 Days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