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oil Ecology Letters 发布时间:2025/4/27 15:32:05
选择字号:
SEL  林线过渡带差异的细菌和真菌分布模式

论文标题:Distinct patterns of soi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in the treeline ecotone

期刊:Soil Ecology Letters

作者:Huijun Xu, Congcong Shen, Jiang Wang, Yuan Ge

发表时间:17 Dec 2024

DOI:10.1007/s42832-024-0287-6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本研究分别从色季拉山阳坡和阴坡的林线上方和林线下方采集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研究揭示了林线过渡带细菌和真菌群落之间差异的群落特征、共生模式和组装过程。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对林线上移的响应比对坡向的响应更大,同时也暗示了高山林线的上移可能会增加微生物群落的随机性。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高山生态系统中林线过渡带微生物群落对变暖的响应,以及这一响应对土壤碳平衡动态的潜在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的林线上移已在全球各高山生态系统中被大量观测到。林线过渡带的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已被广泛报道,但地下微生物群落在林线上下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受到微地形因子(如坡向)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分别从色季拉山阳坡和阴坡的林线上方和林线下方采集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研究揭示了林线过渡带细菌和真菌群落之间差异的群落特征、共生模式和组装过程。具体而言,匀质选择和扩散限制分别是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要组装过程。核心细菌对于维持林线以上网络的稳定性更为关键,而真菌是维持林线以下网络稳定性的核心类群。研究结果还发现,林线上方主要富集k策略微生物如Acidobacteriota、Chloroflexi、Verrucomicrobiota和Ascomycota,林线下方会更多的富集r策略微生物如Proteobacteria、Gemmatimonadota、Actinobacteriota和Firmicutes。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对林线上移的响应比对坡向的响应更大,同时也暗示了高山林线的上移可能会增加微生物群落的随机性。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高山生态系统中林线过渡带微生物群落对变暖的响应,以及这一响应对土壤碳平衡动态的潜在影响。

作者及团队介绍

许慧君(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学。

葛源(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ISME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担任我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委员、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委员,并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编委、栏目编辑。

SEL虚拟专辑文章合集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8. 亚热带典型贫瘠农田土壤养分投入对秸秆碳积存的调控效应与机理

17. 农田施用硝化抑制剂和秸秆:基于土壤类型的N2O减排新策略

16. 林龄与基岩对中国西南大径竹林土壤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

15.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潜在影响的全球分析

14. 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驱动枇杷园土壤养分循环和果实产量

13. 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的全球整合分析

12. 丰富物种携带的独特基因促进青藏高原生长季节CH4的排放速率

11. 土壤细菌群落的地理分布特征(中国)及其与土地类型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联

10. 施氮和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无机碳源CO2排放的影响

9. 侵蚀对中国东北黑土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8. 生物炭和生物风化矿粉通过碱化土壤增强无机碳固存

7.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6. 长期增温对青藏高原土壤生态酶活性及初始微生物养分限制无影响

5. 氮添加对白羊草地群落中不同功能物种植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土壤磷决定了退耕还林过程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的独特构建策略

3. 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氧氨氧化活性、丰度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2. 土壤总氮矿化的根际效应:整合分析

1. 水稻生育期二氧化碳升高和氮肥施用对收获后土壤团聚体中根际沉积碳去向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18. 揭示遗迹DNA对土壤微生物组的影响:一种新型遗迹DNA去除方法

17. 雪岳山土壤微生物共存网络及其随海拔的变化动态: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细菌和真菌共存网络形成的影响

16. 重新审视土壤真菌生物标志物和转换因子:磷脂脂肪酸、麦角固醇和 rDNA 拷贝数的种间差异

15. 施用猪粪的潮土比黑土和红土呈现出更高的抗生素耐药菌风险

14. 利用人工合成群落降低除草剂的使用

13. 高氮肥投入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网络的复杂性

12. 不同芽孢杆菌菌株生长速率及抗氧化系统对酸胁迫的差异响应

11. 有机碳源多样性通过生态位调节激活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10. 相比化肥或有机肥单施,有机-无机配施建立了更稳定的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网络

9. 重新认识菌根:菌根真的如普遍认为的那样重要吗?

8. 土壤pH驱动紫金山小海拔尺度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分异

7. 一平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多少种细菌和古菌?

6. 土壤颗粒和水分相关因子驱动了锡林河流域河床-河漫滩-阶地连续体细菌群落的分异

5. 长期秸秆还田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与硅形态相互转化的关系及提高水稻产量

4. 间作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与变化

3. 细菌和真核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可能对对虾养殖池塘土壤生态系统的贡献

2. 不同农艺措施对根际和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招募假单孢菌协助抵抗地上部病原菌侵染

土壤污染与修复

13. 水稻根际微生物群落对镉污染土壤原位修复的响应差异

12. 脱硫石膏和三叶草种植对滨海盐渍枣园土壤及冬枣品质的影响研究

11. 长期覆盖农田土壤中塑料残膜的分布特征

10. 微塑料对水稻根际碳氮磷水解酶活性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

9. 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介导的酶促进了采后复垦人工林的次生演替

8. 结合宏基因组学评估消毒剂使用对土壤微生态的潜在风险

7. 新型生物炭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变化对水溶液中铜的吸附影响和机理研究

6. 重金属污染增加土壤微生物碳限制:来自生态酶化学计量学的证据

5. 两种水稻根系Cd胁迫响应的表型和代谢组学分析

4. 改性粉煤灰对Cd和Pb污染土壤的修复

3. 有机磷系阻燃剂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

2. 性激素在水-土或沉积物体系中的吸附-解吸

1. 重金属污染土壤热固化修复再利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体系构建

土壤动物及其生态功能

11. 土壤微食物网的组成决定了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

10. 免耕增加土壤微节肢动物丰度——基于全球尺度数据

9. 新引物可显著提高在土壤线虫群落宏条形码鉴定效果

8. 氮磷添加对大豆农田土壤线虫的影响

7. 低密度聚乙烯微塑料(LDPE)部分缓解重金属镉暴露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

6. 数据库和引物的选择对长白山不同植被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5. 在微田间实验中施肥和杂草物种丰富度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

4. 植物资源输入对土壤线虫能量通量的影响受气候和植物资源类型的影响

3. 黑土农田区域和局域尺度蜘蛛、甲虫和蚂蚁的beta多样性分析

2. 纳米银在土壤动物食物链中积累和转移的潜在风险及对N元素传递的影响

1. 蚯蚓在长期免耕土壤中促进了根系来源碳向土壤大团聚体的累积

土壤—植物相互作用

1. 喀斯特山地森林向城市公园转变后土壤特征与木本植物多样性关系的变化

期刊简介

Soil Ecology Letters(SEL)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主办,SpringerNature海外发行。报道领域包括: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互营和食物网、土壤微生物组、土壤—植物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修复和恢复、土壤多功能性、土壤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土壤生态过程的突破性技术、新理论和模型。栏目包括但不限于:letter to editor, perspective, review, rapid report, research article, commentary, SEL digest。

出版模式

快速出版:加速审稿,以CAP模式快速发表。

出版费用:免一切费用,包括审稿费、彩图费、出版印刷费等。

全文国内免费获取。

收 录

ESCI, SCOPUS, CSCD核心库, BIOSIS, Geobase, Biological Abstracts, Google Scholar等。

绿色通道

SEL优先快速发表高质量论文。如需快速抢发的优秀论文,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SEL@pub.hep.cn,主编将亲自处理,文章投稿后两周内上线。

联系方式

期刊主页:

http://journal.hep.com.cn/sel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42832

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selett

编辑部:

电话:010-58556534

邮箱:SEL@pub.hep.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