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研究揭示茂金属催化剂下烯烃共聚奥秘,助力聚烯烃材料创新 Engineering |
|
论文标题: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 with Linear and End-Cyclized Olefins via a Metallocene Catalyst: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polymers
期刊:Engineering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2023.07.001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吴长江、王伟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以 “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 with Linear and End-Cyclized Olefins via a Metallocene Catalyst: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polymers”(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的研究 —— 聚合物的聚集行为和热性能)为题发表于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该研究围绕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与不同结构 α- 烯烃的共聚反应展开,深度挖掘聚合行为及共聚物热性能特征,为聚烯烃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聚烯烃作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其性能的优化一直是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单中心催化剂,尤其是茂金属催化剂的出现,为烯烃聚合带来了新的契机。与传统Ziegler-Natta催化剂相比,茂金属催化剂能赋予聚烯烃独特的结构和性能。然而,此前淤浆和气相聚合工艺限制了单中心催化剂优势的发挥,溶液聚合工艺则为新型共聚物的合成开辟了新途径。目前工业上用于溶液聚合的共单体种类有限,探索新型共单体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意义重大。
研究团队以茂金属催化剂 Ph2C(Cp)(Flu)ZrCl2 催化乙烯与直链烯烃、末端环化烯烃共聚。实验发现,由于“共单体效应”,所有共聚活性均高于乙烯均聚。不过,若考虑共单体分子量,转化频率(TOF)能更真实反映聚合情况。研究表明,乙烯与直链烯烃的共聚比与末端烯烃的共聚有更高的TOF和更低的共单体插入率。末端环化烯烃配位概率高但插入速率低,可能是因其端环化基团的特殊效应及环取代基的影响。

图1. 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与末端环化或线型 α-烯烃的共聚。
通过13C 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共聚物呈随机分布,大部分共单体在聚合物链中孤立分布。在结晶性能方面,共单体的插入破坏了聚乙烯的结晶。研究人员定义了结晶破坏能力(CDC)参数,发现较长的直链烯烃和末端环化烯烃具有较强的CDC,且末端环化烯烃的轴向干扰对结晶影响更大。
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烯烃共聚反应机理提供了新视角,对新型聚烯烃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未来,有望基于此研究成果,开发出更多高性能、多功能的聚烯烃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包装等多个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
引用信息:
Changjiang Wu, Minqiao Ren, Liping Hou, Shuzhang Qu, Xinwei Li, Cui Zheng, Jian Chen, Wei Wang. 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 with Linear and End-Cyclized Olefins via a Metallocene Catalyst: Polymerization Behavior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polymers. Engineering, 2023, 30(11): 93–99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3.07.001
推荐阅读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新型难熔高熵合金,超高温强度优异
从艺术的角度诠释超材料
石科院研究团队提出 TCO 技术:革新烯烃生产,推动炼油厂绿色转型
热管理技术的革新:可重构热穹实现针对带热源目标的三维热隐身
通知:补充征集AI for Engineering专题选题 | Engineering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