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youl Yang 来源:《光:科学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5/10/31 15:09:34
选择字号:
混合克尔电光梳:兼顾频梳带宽与梳齿间隔

 

导读

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混合克尔-电光频梳架构,基于薄膜铌酸锂平台,首次在一个芯片上实现了75.9 THz带宽与29.3 GHz微波间距的“又宽又密”频率梳系统。该工作打破带宽-间距之间的权衡限制,为片上频率合成、THz信号生成、精密计量与高速通信等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学术与应用价值。该成果以“Hybrid Kerr-electro-optic frequency combs on thin-film lithium niobate”为题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在现代光学中,光频梳被誉为连接光与电、精密与速度之间的“桥梁”——它以等间隔排列的“梳齿”,将高速振荡的光频“离散化”,实现从原子钟到精密光谱,从超稳微波源到大规模通信系统等诸多关键应用。

实现一把性能优越的光频梳,科研人员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频谱“够宽”,可以同时覆盖多个原子跃迁线,适合多色激光控制与精密测量;一个是线间距“够密”,可以被电子系统识别与锁定,适配芯片级探测与反馈。

但问题是,这两个目标往往相互掣肘:带宽越宽,梳齿间距往往越大;而间距越小,频谱往往就变窄。这背后的限制,来自于非线性效应、色散控制和调制机制的物理特性。于是,在主流的两类集成光频梳方案——克尔频梳与电光频梳中,从未有人能同时实现宽带与密齿。在这方面,芯片尺度的“宽+密”光频梳,长期被视作“禁区”。

光频梳的“带宽-间距”悖论

目前主流的片上集成光频梳主要有两种技术路径:

· 克尔频梳(Kerr frequency comb)

基于强非线性效应与微环共振腔,能够产生倍频程带宽,适合做原子稳频、f-2f自参考、双光梳测量等。但其梳齿间距通常在数百GHz至THz级别,无法直接电子读取。

· 电光频梳(Electro-optic frequency comb)

依赖高速电光调制器构建,具有灵活可调的微波间距(10–40 GHz),适合电子系统探测与反馈控制。但其调制深度有限,色散严重限制了频谱扩展,无法实现宽带操作。

因此,目前的研究往往只能在“宽带”与“可探测”之间二选一,而这对于需要跨光电频域进行锁定、分频、或通信的实际系统来说远远不够。

混合架构:光频梳的“兼得”之道

近期,哈佛大学Kiyoul Yang和Marko Lon?ar课题组,提出并实验证明了一种全新架构的混合克尔-电光频梳(Hybrid Kerr-electro-optic frequency comb),在一个小小的薄膜铌酸锂芯片上,首次实现了:

75.9 THz 的超宽光谱覆盖

29.3 GHz 的微波级梳齿间距

2,589 个清晰可读的光梳齿

这意味着:他们成功打破了“带宽-间距”之间的硬性权衡,在一个平台上同时实现了大频宽与电子可读的细间距。

其核心机制如下:

利用色散工程优化的薄膜铌酸锂微环谐振腔,产生THz间距的单脉冲克尔频梳(DKS);

通过高带宽、低Vπ的片上电光调制器,将每个孤子梳齿进一步“分裂”,实现微波级分频;

通过调控调制频率和反馈机制,实现对THz梳齿间距的电子锁定与控制。

这一方案不仅整合了两种非线性机制的优点,而且完全片上实现,无需额外放大器、色散补偿光纤或外部器件。

图1:Z-X切薄膜铌酸锂混合克尔电光频率梳概念及其器件。

三大技术亮点

1. 克尔孤子:倍频程覆盖

通过对微环谐振腔的色散与几何结构精准设计,研究人员在铌酸锂平台上稳定实现了单个孤子态,产生了从131.3 THz到 263.2 THz 的倍频程克尔频梳,支持未来f-2f锁模操作。

图2:片上倍频程克尔孤子生成。

2. 电光调制:片上分频,宽带调控

电光调制器采用2 cm长的行波电极设计,在29 GHz微波驱动下,可在多个通信频段(L/C/S/E)生成对称侧带,完成对原始克尔频梳的精细分频操作,具备优异的Vπ性能和带宽一致性。

图3: 片上电光调制,Vπ和带宽

3. 实时控制:THz间距的“电子锁定”

通过检测分频后梳齿之间的微波拍频信号(Δf),并反馈控制克尔频梳泵浦激光频率,实现了对近THz梳齿间距的稳定锁定与动态调制,首次展示了THz尺度梳齿频率的电子闭环调控路径。

图4: 混合克尔电光梳: 兼顾频梳带宽与梳齿间隔

图5: 混合克尔电光梳结构对于THz间距克尔孤子的电子锁定与调制

小芯片、大应用

这个混合频梳系统具备极高的系统集成度、稳定性与拓展性,在多个前沿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光频合成与精密计量:实现高频率稳定性的THz光源;

高速通信与雷达系统:同时支持多频信道的片上调制;

光-电频率桥接器:作为THz–GHz之间的关键“翻译官”;

量子光子学平台:为片上原子钟、量子比特光控提供精准参考。

未来,研究人员预计通过改进耦合设计与电驱模块,该系统功耗可进一步降低至亚瓦级别,真正为下一代低功耗、全片集成光子平台奠定基础。(来源: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906-x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科学家提出“冷冻表界层分析新方法”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