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国田等 来源:《可持续城市与社会》 发布时间:2025/1/3 13:47:39
选择字号:
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相关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蔡国田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相关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可持续城市与社会》(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鉴于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主体功能、产业格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经济梯度差异为区域间居民生活变迁转移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区域间社会变迁导致的城镇化发展规模和生活方式差异的逐渐扩大,对区域间家庭部门居民资源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促使区域居民生活碳排放格局发生转变。因此,在梳理区域碳排放责任时,必须考虑终端消费的家庭部门,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客观的减排责任划分,并在区域宏观层面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研究框架的代谢角度解构。研究团队供图

  ?

记者获悉,该研究聚焦于区域间城乡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建模与应用研究,旨在扩展和完善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模型方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居民低碳消费和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人员详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城市级居民碳排放量分析过程,研究过程涵盖了指导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等环节,采用城市级核算和时空分析方法。城市级核算利用消费数据、夜灯数据和排放系数计算每个城市的能源代谢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随后通过时空分析运用LMDI模型,探究居民碳排放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驱动力和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居民碳排放量几乎翻了一番,能源代谢率增长了1.5倍。在这些因素的分解中,总体家庭增长和能源代谢率是影响大湾区碳排放上升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分别贡献了60%和32%。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能源代谢率、能源结构转变和家庭数量增加。

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碳排放变化。研究团队供图

  ?

针对大湾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研究人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居民减碳行为的实时动态核算体系、通过采用远程办公最大限度地减少通勤时间、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和倡导采用智能家居技术推动城市间碳减排协调治理等。研究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特征,确定了关键驱动因素和影响,并为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低碳城市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政策建议。

该研究引入了社会代谢理论,并采用了多种指标和方法(如MuSIASEM方法和LMDI方法等)来综合评价粤港澳大湾区家庭生活机制下,社会代谢及其综合发展状况对于碳排放的驱动机制。该方法拓展了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核算范围,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准确。

该研究还揭示了家庭部门在碳排放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影响家庭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引导家庭部门采取更加节能和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量。针对不同地区的家庭能源利用模式差异,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以实现更加公平和有效的碳减排,有助于推动我国在碳排放双控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实践。(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s.2024.106094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