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蔚佳等 来源:《生物学》 发布时间:2024/6/6 17:46:08
选择字号:
研究再次确认早白垩世花蕾真实存在

 

被子植物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们美丽的花朵也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很多令人愉悦光彩夺目的绚丽色彩。尽管人们已经发现过不少的早期被子植物(包括花朵)化石,但是人类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花蕾了解甚少。此前有过早白垩世花蕾的报道,但是人们对该化石的了解仅限于花蕾的表面形态,而对其内部的结构却是一无所知。

白垩纪古蕾,其中白色三角形所指为雌蕊,黑色三角形所指为可能的雄蕊。(王鑫供图)

近日,广州蔚蓝奇迹博物馆的黄蔚佳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鑫共同研究了早白垩世第二枚花蕾化石,并在《生物学》上发表题为“确认中国早白垩世花蕾”的论文,为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论文报道了在我国辽西凌源大王杖子发现的1.25亿年前的一枚花蕾化石。这一化石展示了以前化石中没有看见过的内部细节,确认了义县组中花蕾的真实存在。

“这个新发现是第二次在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地层中发现花蕾化石,首先确认了花蕾在早白垩世的真实存在,其次为花朵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论文通讯作者王鑫告诉《中国科学报》。

新发现的化石被命名为白垩纪古蕾。古蕾属是以此前为发现于同一地点的另外一块花蕾化石,凌源古蕾,而建立的化石属。该化石当时只保存了花蕾的表面形态,其内部的细节是无从知道的。此次发现的化石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包括雌蕊和可能的雄蕊等花蕾内部的信息。

目前古蕾化石的长度可达2厘米。可以想象,这朵花在绽放的时候应该更大。此前植物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早期百子植物的花朵是小于1厘米的,暗示人们“我们常见的鲜艳、美丽的大花朵和没有花冠的花(例如古果)都是从这些小的花朵演化而来的”。现在看来,这种看法不太符合现实。而义县组已经发现的多种被子植物化石暗示,被子植物的历史不应当局限于早白垩世,而是有着尚未为人所知的、更加遥远和神秘的悠久历史。(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mdpi.com/2079-7737/13/6/413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