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筱林等 来源:Peer J 发布时间:2021/6/9 0:31:25
选择字号:
新疆准噶尔盆地翼龙足迹化石研究获进展

 

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正型、副型和重叠足迹(汪筱林团队供图)

A 前足正型;B-C 前足副型;D-E 后足副型;F 后足正型;G-H 重叠足迹

生态复原图(赵闯绘)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eer J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关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翼龙足迹化石发现和研究的最新进展。新发现的翼龙足迹化石最为丰富,经鉴定归入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并建立了一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而且首次对造迹者做出了可靠的推断。

汪筱林介绍说,目前为止,在全世界13个国家已经发现77个翼龙足迹地点,共报道了3科5属15个有效种的翼龙足迹化石,其中翼龙足迹属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

中国的翼龙足迹最早在2004年发现于甘肃永靖下白垩统地层中的盐锅峡翼龙足迹,而本次研究的翼龙足迹化石就有114个之多。中国目前发现的翼龙足迹化石都归入翼龙足迹属,除了浙江和广东的翼龙足迹化石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外,其余的都为早白垩世。

本次发现的翼龙足迹化石保存在长约125厘米、宽约25厘米、面积约0.3平方米的灰绿色细粒砂岩表面,共114个足迹,包括57个前足足迹和57个后足足迹。足迹化石分布相对杂乱,为了尽可能找到行迹,研究者对所有足迹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并发现了一些可能的行迹,即相同方向和相当大小的足迹。

从足迹的大小和形态学特征分析,足迹化石区别于现有的喙嘴龙足迹科和阿加迪尔足迹科,而与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的特征一致。通过对翼龙足迹属现有的9个有效种进行对比分析,依据前足l指和II指较小的指间夹角,后足的长宽比、四趾的相对长度(Ⅰ趾最短,其余三趾近似相等)、近似相等的趾部和蹠部印痕而与现有的翼龙足迹属的成员相区别,因此建立一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是目前中国第三个有效的翼龙足迹种。

从乌尔禾翼龙足迹后足提取了解剖学的特征(四趾的相对长度、趾部(D)和蹠部印痕(Me)长度),并首次并与当地发现的翼龙实体化石进行了对比。乌尔禾地区目前发现2种大小和形态不一的翼龙足迹:尺寸较小的为这次研究的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尺寸较大的也属于翼龙足迹属的成员,表明这两类足迹是由两种体型不同的翼龙所留。

目前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翼龙骨骼化石也只有两种,分别为体型较小的复齿湖翼龙和体型较大的魏氏准噶尔翼龙,其中复齿湖翼龙保存了完好的后足骨骼化石。据此研究人员从体型较小的复齿湖翼龙后足提取了四趾的长度,趾部和蹠部的长度并与尺寸较小的乌尔禾翼龙足迹后足足迹参数进行拟合分析,两者在四趾长度、趾部和蹠部长度上具有一致性。这说明乌尔禾翼龙足迹的造迹者极有可能是复齿湖翼龙所留,推测其成年个体的翼展约为2 m。

研究团队对乌尔禾翼龙足迹造迹者可能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足迹岩石上同时保存前足和后足来看,造迹者无疑是四足行走的。除此之外114个足迹化石保存在约0.3平方米的岩石层面,密度高达365个/平方米,而且足迹化石大小不一(前足印痕大小1.9-5.15厘米,后足印痕大小2.68-5.71厘米),这意味着乌尔禾翼龙足迹是由不同年龄段的湖翼龙留下来的,代表有不同年龄层次的湖翼龙在乌尔禾地区的湖岸边生活,而这种高密度性通常作为群居的证据。

此外,研究人员对翼龙足迹的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反的主方向上,这反映这些足迹化石可能是造迹者来来回回往返在这个区域留下来的。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论文相关信息:https://peerj.com/articles/1136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