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彦涛等 来源:《自然-能源》 发布时间:2021/12/18 9:15:38
选择字号:
大连理工大学在新型光伏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1年12月16日,Nature Energy(IF 60.9)在线发表了大连理工大学史彦涛教授团队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Michael Grätzel教授团队、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朱超研究员合作的研究成果,题为“Ti1–graphene single-atom material for improved energy level alignment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研究团队首次将单原子材料(SAMs)引入全固态太阳能电池,从分子/原子水平上实现了石墨烯背电极材料电学性能的精确调控,有效解决了碳基钙钛矿电池(C-PSCs)能级失配问题,大幅提高了器件性能。该项研究进一步推进了C-PSCs产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张春阳博士(排序第一)、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素霞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刘炜副教授为论文共同一作,史彦涛教授、Michael Grätzel教授、朱超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工作是在多个参与单位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包括大连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是新兴的第三代光伏电池,随着研究的深入,能量转化效率(PCE)不断增长。目前,经国际权威认证的PCE已高达25.5%。然而,长期稳定性问题依然阻碍着PSCs大规模应用。研究表明,常用的Au/Ag等贵金属电极是导致器件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原因是金属电极容易与钙钛矿中的卤素离子反应而被腐蚀。使用碳电极取代金属背电极是解决器件稳定性问题的有效策略。然而,由于界面接触、能级失配和电荷传输动力学迟缓等问题,碳基PSCs能量转换效率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绝大多数都不超过18%)。如何提升碳基PSCs能量转换效率是本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为此,大连理工大学史彦涛教授团队联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教授团队和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朱超研究员,创新性地利用一种新型碳基单原子材料Ti1/rGO,有效改进了C-PSCs中碳电极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能级匹配。研究表明,该材料是将原子级分散的Ti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简称Ti1-rGO),具有明确的配位结构(Ti-O4-OH)。DFT计算表明,当单原子Ti负载于rGO时,rGO的电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引起费米能级下降和功函数增大,使得Ti1-rGO与空穴传输层的能级更加匹配,有利于界面电荷转移。结合先进的模块化器件结构,Ti1-rGO基C-PSCs最终取得了高达21.6%的PCE,远高于本领域先前报道的C-PSCs。更可喜的是,未封装器件在25℃和60℃分别连续照射工作1300 h(N2氛围,1 sun)后,PCE依然保持初始PCE的98%和95%。

图1:Ti1-rGO的制备及其形貌结构表征。

图2:Ti原子在Ti1-rGO中的配位结构解析

图3:Ti1-rGO电子特性的理论计算及其表征

图4:Ti1-rGO基C-PSCs的光电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本项研究不仅发展了一种调控碳材料电学特性的先进方法,也深化了对碳材料化学结构与电学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SAMs的应用领域。

本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036, 51773025, 11504046),“兴辽英才计划”项目(XLYC2007038, XLYC2008032)、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2018J12GX033, 2019J12GX032)、辽宁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资助(2021JH6/10500152)。(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1-00944-0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