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灿等 来源:《纳米快报》 发布时间:2021/11/1 13:35:06
选择字号:
新方法实现电催化过程电子转移成像

中国科学报社制图

电催化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探测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研究员范峰滔等在液相原位电化学成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电催化过程中电荷转移过程的纳米尺度直观成像;直接观察到金属电极在微纳尺度存在空间差异的界面内电势差,突破了人们在传统电化学方面对电子转移过程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上。

电化学反应的内在驱动力是电化学势,而电化学势的决定因素是界面内电位差,即电子转移情况。如何探测界面电势的局域分布,揭示其与电子转移动力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纳米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的认识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就设想通过纳米探针观测反应过程的电子转移情况,但该尺度下的电流极其微弱,常常受到外界噪音干扰。另外,液相中化学物种的扩散过程常常使电化学成像难以稳定。更重要的是,在电催化过程中,催化反应与电子转移过程卷积在一起,使得该电子转移过程难以直接探测。

研究中,李灿团队建立了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化学成像联用的表征方法。该方法利用纳米探针的移动扫描测量了能够转移电子的外球电对分子和催化产物分子的局域分布,实现了对电子转移过程和电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反应成像。在金属纳米颗粒上的电子转移成像发现,该过程呈现位点依赖的空间异质性,突破了人们对金属电极上电子转移过程的微观认识。同时,通过解耦传质效应对界面电子转移的干扰,数学建模的有限元方法提取速率常数和内电势差测量等一系列精细的实验,揭示了空间差异的界面内电势差与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对数间的线性关系。

该方法在电化学领域对电子转移过程和催化反应实现原位观测,为原位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催化过程机理探测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同行认为,该工作是原位扫描电化学探针技术的一个新里程碑,这使人们可以从物理化学底层原理出发,发现纳米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来源:中国科学报 卜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1c0352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