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AR | 前沿荐读:建筑师身份的描绘——1920年代末的中国美术建筑师刘既漂 |
|
论文标题:Drawing the identity of architect: Liu Jipiao as an artistic architect in the late 1920s China(建筑师身份的描绘——1920年代末的中国美术建筑师刘既漂)
期刊: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作者:Lina Sun
发表时间:08 Oct 2021
DOI:10.1016/j.foar.2021.03.004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编者荐语:
《前沿》系列之《建筑学研究前沿》荐读
FoAR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学术期刊
建筑学 / 城乡规划 / 风景园林
本刊已被 A&HCI / CSCD / Scopus / DOAJ 收录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建筑学研究前沿 / FoAR)于9月初出版了2021年第三期,共收录15篇学术论文。本期推送为其中一篇文章的摘录,内容采用中文表达,以方便大家阅读,但不可直接引用。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可免费浏览及下载原版英文论文。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Drawing the identity of architect: Liu Jipiao as an artistic architect in the late 1920s China
建筑师身份的描绘:1920年代末的中国美术建筑师刘既漂
Lina Sun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WC1E 6BT, United Kingdom
KEYWORDS:
Identit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 / Architectural drawing / Artistic architect / Liu Jipiao / Multiple modernities
本文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末,当中国建筑师们开始崭露头角,建筑制图在现代建筑师职业身份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本研究以建筑制图作为研究对象和方法,探讨代表人物刘既漂是如何运用绘画的力量来确立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身份。
文研究发现,建筑制图在确立中国建筑师身份的过程中,同时还面临着促进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亲密关系的需求。这两种职业交叉的背景下,刘既漂成为了美术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刘先生在艺术和绘画上的高超造诣,为建筑师们赢得了有别于同行——土木工程师的艺术力量。
本文从多元现代性的视角下,对于将刘既漂视为一名无关紧要的个体知识分子,同时认为其实践作品是一种失败的误解提出了质疑。进而对中国建筑制图的现代性展开了进一步的反思,揭示了中国建筑制图在表达主观感受方面,而非现代技术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刘既漂
刘既漂(1901-1992),原名刘元俊,广东省兴宁县叶塘镇留桥村人。先后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法国里昂大学。曾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兼建筑设计系主任。1935年,陈济棠为加强军事实力,在广东大规模构筑防御工事,聘刘既漂担任总工程师。西南政务委员会特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病逝于英国。
01
引 言
在1910年代,随着建筑这一新型行业在中国的逐步确立,中国本土建筑师开始作为新兴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出现,他们大多接受过国外高等学府的建筑设计训练,却仍旧不断地努力去确认自己作为“建筑师”的新身份,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中,这一职业并不存在。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当时拥有这个头衔的知识分子在今天都会被认为是建筑师。建筑制图(architectural drawing)作为一种方法,在历史上与专业建筑师的职业确立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建筑制图作为建筑师的设计工具,是他们表达主观意图的载体。本文旨在探讨从中国的建筑制图中所折射出的现代主体性(modern subjectivity),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建筑制图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设计工具,是如何反应出在专业化确立的过程中,“建筑师”这一职业名称是争取来的?而非简单地给定。
How did architectural drawing as a professional tool reflect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establishment in which the title of “architect” was earned rather than simply assumed?
本土建筑师是如何在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在自我建立和产出作品的过程中,完成职业身份的确立的?
How did native Chinese architects establish their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mselves and producing their work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rchitectural modernity in China?
本文通过对建筑制图主体性的研究,一方面,从非物质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如何理解中国建筑制图现代性的启示;另一方面,也对书写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单一视角提出了质疑。
△ 国家政府大楼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作者:刘既漂(Eastern Miscellany, vol. 26, 1929 )
02
研究背景
一些关于中国建筑与建筑师的史料文献,描述了早期建筑师群体及其教育背景、实践作品和意识形态,对这一重要时期中国建筑师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普遍共识。其中,一些文献也提到了中国建筑师群体确立职业身份的问题。例如,一些建筑师利用出版媒体来推广自己,或者通过参加艺术展来明确自己与艺术家之间的关联,从而将自身职业与工程学相区分。尽管如此,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还存些许空白。首先,建筑师群体使用的最基本也最频繁的来传递思想的媒介应该是建筑图纸,而这一点几乎被相关的学术研究所忽视。其次,批判性的论调不足甚至缺失:例如,先前的文献结论表明建筑师们通过参加艺术展来将自己的职业身份与工程学相区分,却没有回答建筑师如何将自身与艺术家进行职业上的分离?最后,针对建筑史学中知名建筑师进行个人研究往往会倾向于从英雄主义的特定视角下,过分强调他们的智慧形象和历史际遇,从而缺乏对这些人物所处的复杂历史背景的关注。
△ 国家政府大楼设计:入口透视图(上)鸟瞰图(左下)广州总理逝世纪念碑(右下)|作者:刘既漂(Eastern Miscellany, vol. 26, 1929 )
△ 会议大厦立面图|作者:刘既漂(Contribution: The Special Number for Liou Kapaul, vol. 3, 1928)
03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本文以建筑制图作为方法和主题。在西方传统中,建筑制图与专业建筑师身份的确立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代本土建筑师在外国现代建筑教育的熏陶下,已具备了绘制现代图纸的能力。在当时的中国,专业图纸的绘制可以将建筑师与其同行——工匠和画师——相区分开来,从而确立建筑师的职业身份。
由于建筑图纸的制图理论来源于西方,因此需要第二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即将对建筑图纸的分析置于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中,因为象征含义和视觉形式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代和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透视图的使用。透视图将建筑师与艺术家捆绑在一起,将工匠排斥出局。然而,在19至20世纪,建筑师开始反思透视投影的局限性,同时夸大了正交投影的真实性。从而正交投影成为象征建筑师身份的视觉形式。透视图与正交图的位置变化证明了制图不同视觉形式与制图中投射性认同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会发生变化的。
第三,本文将建筑制图与建筑师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与代表人物刘既漂如何运用绘图的力量确立建筑师职业身份的讨论相联系。深入分析了刘既漂的制图特点,并追溯了一些重要时刻。
本文旨在通过历史分析方法的三个步骤来回应这些问题并填补空白。
△ 杨贵妃出浴图|作者:刘既漂(Eastern Miscellany, 1924, pp. 40-43)
△ 巴黎大理石舞厅|作者:刘既漂(China Traveler: the Special Number for Liou Kapaul Esq, vol. 3, 1929)
04
探讨
本文论述了以刘既漂及其绘图方式为核心的中国建筑制图发展所面临的宏观语境和关键时刻。20世纪初,关于建筑师职业身份的确立,中国面临着与西方的三个主要差异。首先,在绘画领域并不存在知识权威,在中国古代这是工匠的作品,这与西方传统中的知识分子、画家和建筑师所不同。其次,在中国建筑师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对手并非画家或艺术家,而是曾在西方训练有素也会制图的中国现代工程师。第三,在中国传统营造过程中,建造者与艺术家之间并无关联。正是这三种不同之处,使得掌握现代制图技术的中国建筑师们得以在建筑师和艺术家之间建立起一种必要的相似关系。
△ 别墅|作者:刘既漂(the Special Number For Liou Kapaul, vol. 3, 1928)
05
结论
在研究中国建筑师职业身份确立的过程中,本文想要探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历史书写与人物评价的主流视角。刘既漂作为国内外艺术与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建筑史中却很少被提及,并没有被当作是一位值得被研究的人物。而研究中国1949年之前现代艺术史的西方学者们却认为他是1925年巴黎博览会和1924年斯特拉斯堡博览会的贡献者,是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装饰艺术风格开启做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
与英文文献研究相比,汉语文献研究可以帮助查阅到关于刘既漂更全面的事件。然而,大多数针对人物的研究往往忽视了人物身边那些微妙的历史。对刘既漂的研究包含了其个人的经历以及对其建筑职业路线的追溯。这些既有研究表明,刘先生对于“建筑既艺术”(architecture as fine art)这一概念的推动是源于他的个人品味以及他在法国接受过的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背景。因此,日后的研究如果是基于以上结论,那么会因其作品数量过少以及没有传承者,而将刘先生的实践视为一种个人层面的失败。
本文认为,这种对于刘既漂的误读是由于现代性视角的霸权主义和单一性,从而忽视了少数群体与错综复杂历史环境的关联性。本文从多重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去挑战先前的研究成果,强调了刘既漂作为他那个时代建筑师群体的代表人物,由于其主动的创作活动以及被动的人生际遇,于特定历史环境下他所作出的选择的必要性。由此,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分子与历史之间的牵绊就会被呈现得更加全面。
同时,建筑师职业身份在中国的兴起,对中国建筑现代性许多关键问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就是中国建筑制图的现代性。中国建筑制图在20世纪初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拥有一套与西方欧几里得几何学(Western Euclidean geometry)完全不同的独特术语和几何学原则,改变为融合乃至完全采用西方几何学及其相关术语名词。中国的现代建筑制图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是西方建筑专业训练和几何学学习的成果,并未受到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在绘图这个主题上。本文旨在揭示建筑师职业的建立与制图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关注建筑制图的主体性,理解中国建筑师新身份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艺术史学家柯律格(Craig Clunas)和建筑史学家斯科拉里(Massimo Scolari)所说的,20世纪之前西方几何学无法在中国被广泛应用并非中国人本身不愿意接受这种技术,而是另有原因。
作者简介
Lina Sun
PhD Candidate
on Architectural & Urban History & Theory at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ina Sun 目前正在伦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历史理论方向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建筑史学者,她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并在该大学从事过教学和研究工作。联系方式:lina.sun.16@ucl.ac.uk
论文引用格式
L. Sun. Drawing the identity of architect: Liu Jipiao as an artistic architect in the late 1920s China.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21; 10(3): 584-597.
摘要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in develop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modern architects in the late 1920s when Chinese architects started to emerge and assume the title of “architect.” Using architectural drawing as both its subject and its method, this research interrogates how a representative figure-Liu Jipiao employed the power of drawing to establish the identity of th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rchitectural drawing, in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 faced the requirement to build an affinity between the architect and the artist. The entangled history of these two professions offers up Liu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artistic architect. Liu’s artistic drawing fulfilled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requirement and earned the architects the artistic power that distinguished them from their counterparts-the enginee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modernities, the paper challenges the contemporary misreading of Liu Jipiao as an irrelevant individual intellectual and of his practice as a minor failure.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invites further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drawing, and shows how such drawing made more attempts to convey subjectivity rather than to transmit modern technique per se.
本期编译|黄越
内容校对|唐芃
▼ 点击下方词条 | 往期精彩不容错过
#期刊快讯#系列
JCR最新|FoAR全球领域排名第二!期刊引文指标达到5.22!进入Q1!
FoAR 2020 CiteScore 指数上升为3.2
FoAR 2017-2021 年最具影响力文章推荐
Google Scholar最新|FoAR全球领域排名位居第三!h5指数再创新高
最新|FoAR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新刊上线#系列
2021年第一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四期
#精彩文章#系列精选
1/ 城市设计实践发展的多元维度——基于UAL的案例研究
2/ 从智慧城市到共情城市
3/ 传统阿拉伯伊斯兰城市居住区形态学:以传统城市大马士革为例
4/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意大利视角
5/ 生物与建筑:将科学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六家法国建筑事务所项目案例研究
6/ 颇具争议的渐进式改造:Elemental建筑事务所金塔蒙罗伊公屋居住区项目的15年
7/ 联合眼动实验和SD法的传统商业街区视觉效果感知评价
8/ 历史的层次:古城堡遗迹中的新建筑改造
9/ 通过空间句法检验帕拉第奥别墅平面中的控制性、中心性和灵活性
10/ 自1931年柯布西耶的Salubra色卡问世后其建筑色彩的偏好:一种跨文化的分析
#期刊知多少#系列
1/ 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的传奇人生
2/ 国际核心期刊数据库大解析
3/ 手把手教你如何使用最强工具Web of Science
4/ 如何发现一本好期刊
5/ 国内核心期刊有哪些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建筑学研究前沿 / FoAR)是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学术期刊,已被A&HCI收录。FoAR 于2012年创刊,季刊(一年四期),在Elsevier平台上发行,开放获取(Open Access),免费下载。期刊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覆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本刊优先发表采用严格科学方法和前沿技术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欢迎探讨建筑社会属性的高水平文章。对所有论文将严格进行同行评议并只接受英文投稿。
期刊联络
桂晓澜(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58556484
呼小檬 (东南大学):025-83795543
刊物邮箱:foar@pub.seu.edu.cn
在线投稿
www.editorialmanager.com/foar
刊物主页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20952635
http://journal.hep.com.cn/foar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3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高等教育出版社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项目。Frontier系列期刊中:13种被SCI收录;1种被A&HCI收录;6种被Ei收录;2种被MEDLINE收录;11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6种被CSCD收录。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