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微生物群落对锑、砷污染土壤剖面的生态响应。 孙蔚旻团队供图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孙蔚旻团队揭示了固氮菌群对锑、砷污染土壤剖面的生态适应性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污染》。
在我国,长期的采矿活动造成西南多地区出现锑、砷的严重污染。不同的土壤深度,可影响砷、锑的浓度、形态、吸附、迁移、生物转化等过程,土著固氮菌群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样本证明,轻污染区(MC)场地各层(0~2 m)的pH值更低,其Eh值及砷、锑、硫酸根浓度则更高。同时,MC场地nifH丰度大于重污染区(HC),且nifH丰度与土壤深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锑、砷共污染也会导致不同土层群落的多样性下降,固氮菌群落的生物相互作用由HC的浅层土壤向MC的深层土壤逐渐恢复。
研究还表明,根瘤菌属被鉴定为锑和砷污染土壤坡面中的关键微生物,并且在锑和砷污染土壤垂直坡面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
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固氮微生物进行生态修复奠定了理论支持。(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824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