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生旅行视野看世界,成为连接国际文化的播客声音桥梁;透过一杯独立咖啡看懂上海,向世界传播上海咖啡文化的中英双语视频系列;借助人工智能(AI)打造东方甲韵,助力穿戴甲出海;通过展览、扩展现实(XR)用户研究、国际传播视频栏目,搭建中英(国际)青年数字文化交流与共创平台……
9月25日,第六届“交大文创-德必产教链通创基金”创新项目终极答辩路演暨《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成果汇报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介绍,过去六年,学院与德必集团联合发起“产教链通创基金”(以下简称创基金),并融入专业硕士学分课程。课程延续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教学理念,采用“学分+资金”“文创+X”“学生+共创导师”的产教共创教学模式。课程中,由学生作为创新主体,面对真实的社会需求,提出原创性解决方案,再和产业共创导师共同将方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鲜动力。
答辩路演会上,课题负责人、创基金课程执教老师王昊青解读了《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以下简称专题研究)成果。
?
王昊青介绍,专题研究基于过去六届创基金课程教学展开。创基金至今已诞生近60个项目成果,在文化解码和再创造、社会需求感知、文化与科技融合、审美表达革新和文明对话等方面,验证了在校青年成为文化创新主体的能力,也提供了高校成为文化原创力“孵化器”的产教共创参考模式。
专题研究指出,高校应引领“教育主导型”产教价值共创体系,承担“价值转换中枢”的核心职能,并通过“需求翻译”弥合产教认知鸿沟,通过“生态位衔接”整合政策、企业与社会资源,为校园原创提供支持。
专题研究显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高校有责任承担文化原创力培育的使命,也有能力成为文化原创力“孵化器”。“原创孵化试验场”和“能力共生系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才输出,更在于构建“真实需求—产教共创—原创保护—市场验证”的从0到1原创孵化闭环生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