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9/17 7:53:30
选择字号: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用一生实践回馈祖国召唤

 

“中华振兴,祖国富强,儿女的任务是添砖加瓦,不在乎能力和地位,而在乎尽心尽力。”这句朴实的话语,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用一生践行的信念。

9月15日,这位著名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和环境地质学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重要创立者。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异国苦读八载矢志报效祖国

1954年,20岁的王思敬从满洲里赴苏联,开始了8年的留学生涯。列车行驶在西伯利亚平原上,窗外掠过一座座大型工厂。“那时我切身体会到了我们国家的差距。”王思敬回忆道,“也是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最先进的技术,回来建设祖国。”

初到莫斯科,得知被分配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王思敬的心情“亦喜亦忧”:喜的是人生坐标落定,忧的是对此全无准备。“这个专业在国内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完善。”听了使馆老师的一席话,他立马意识到这是祖国需要,顿时安下心来。

出国前,王思敬仅接受了一年的俄语培训。面对语言障碍和学习压力,他创新学习方法:将老师罗列的参考书中的关键段落理解清楚,背诵下来。“这样既锻炼了俄语,又牢记了专业知识。在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中,45门考试和毕业论文我全部取得了高分。”王思敬说。

除了课程学习,实践学习更是必修课,他们常跟着老师去野外进行地质勘测。“常常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吃饭睡觉全部在附近的农民家里解决。”这样的实习经历,为王思敬积累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工程建设经验。他曾感慨道:“留学期间参与的大型水电站建设的经历,回国后都派上了大用场。”

1957年,王思敬和同学们听说毛主席要来莫斯科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他们早早从学校出发,提前3个小时来到会场,“即便这样,还是来晚了,只能挤在礼堂中间听毛主席的讲话。”当听到毛主席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时,王思敬激动万分:“啊,祖国在召唤,我听到了。”

当时,王思敬和同学们备受鼓舞,立即着手制订计划,想要加快学习进度,争取提前完成学业。回首往事,他曾深情地说:“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份沉甸甸的嘱托,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轨迹。”

尽心竭力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上世纪60年代,刚回国不久的王思敬便迎来一项绝密任务,参与我国首次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选址工作。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王思敬等人成立专题小组,奔赴新疆,最终在位于罗布泊试验场附近的南山区域,找到一座适宜的碳酸盐岩山体。

在后来的核爆炸效果验证中,王思敬又亲赴地下核爆现场,开展地下核爆爆心及炸坑大洞调研分析,圆满完成爆后地质效应综合验证任务。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工程地质观点,让他认识到“考察工程地质体的演化是基本的工程地质分析”。

面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疑难杂症,王思敬更是勇挑重担。在世界最高拱坝锦屏一级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期,坝肩深部300米处发现纵向张开裂缝,有位著名地震工程专家断定是活动断裂,否定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当时,负责工程设计的设计院找到王思敬,希望他帮忙论证工程的可行性。王思敬立即同意参与论证工作,经过详尽调研分析,他创新性地提出这是“历经几十万年的夷平面解体导致的应力张弛裂缝”,不影响高拱坝建设,为这项世界级工程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王思敬更加尽心竭力地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他幽默地表示,自己应该“到二线去做啦啦队员的工作,主要任务是重大工程的难题咨询,以及鼓舞年轻一代工程地质学者去拼搏和占领高地,而不是同他们争课题、争成果。”

晚年的王思敬,特别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他经常回到母校与青年学子交流,提出青年人要培养“三力”:想象力、智慧力和直觉力。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个人很难预计未来的职业变化,因此,全面的能力和基本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地下核爆现场到学术高峰,王思敬院士用一生的实践回馈了“祖国的召唤”。他将工程地质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现身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美资助前景不明之际,多国争相招揽博士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