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蕴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8/27 21:04:01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在锌空气电池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2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陈忠伟团队针对锌空气电池的相关研究取得系列突破,团队围绕该领域沿三条互补路径持续推进研究,为多能融合能源技术路线提出面向未来的低成本、大规模、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团队近期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协会期刊》《Small》等国际期刊。

作为最早被发明的电池技术,锌空气电池实现了通过以氧气为燃料提供电能。该技术还推动了后续基于铝、铁、锂、钠等金属的空气电池技术的提出和开发。但锌离子具有在水系电解液中较为惰性的化学性质,成为了锌空气电池电化学可充放电化的发展瓶颈,也使其陷入了较长时间的学术沉寂。

“团队在碱性环境下锌负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陈忠伟介绍,研究人员首次在锌负极上构建起In MOF有机无机杂化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这一创新设计不仅解决了锌负极界面的副反应问题,还能诱导锌离子沿晶面有序沉积,攻克了锌金属负极不可控的枝晶生长和析氢腐蚀副反应难题,为开发高性能水系锌电池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针对传统无机材料催化剂制备与研究的瓶颈问题,团队给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传统无机材料催化剂通常需经高温热解制备,而这一过程易导致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不均一,严重阻碍了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对此,团队基于网状化学设计理念,在分子水平上创新性地调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孔道结构和金属d轨道电子特性,成功开发出新一代“免热解”电催化剂,彻底解决了传统热解催化剂活性位点不可控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通过构建芳香——杂环双配体环境,实现了对Co自旋态的精准调控。这一动态可调的电子特性,显著提升了锌空气电池空气电极的反应动力学,有效减小了电池充放电电压差,大幅提高了高面积容量下的能量转换效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