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思南,何旭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8/25 12:56:48
选择字号:
用自主研制的科学利器抵近追踪、持续探测
去揭开台风的“秘密”

 

  ?

图①:台风追踪探测仪器整体。

图②:下投探空与通信系统。

图③:舰载台风探测雷达。

图④:双模态定点投送器。

图⑤:低雷诺数投送器。

以上均为示意图,由北京理工大学提供

正值台风活跃期,围绕即将开展的追踪探测台风的外场试验,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科研人员正紧张忙碌着。

“如果顺利,未来几个月,我们研制的台风追踪探测仪器‘成色’就将接受检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纯难掩兴奋:“团队多年的努力,有望得到反馈。”

采集台风数据——

传感器大小如指甲盖,有许多特别的设计

探测中心的陈列间里,摆满了团队研制的创新产品。拿起一个传感器,胡纯兴致勃勃地介绍:“采集台风数据,这是探测仪器的关键零部件之一。”

眼前的临近空间超低气压传感器,大小如指甲盖,与一块小型电路板相连,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胡纯接着解释:“临近空间距离地面约20千米至100千米,温度、压力极低,为适应极端条件,这个传感器其实有许多特别的设计。”

为何要专门研发仪器采集台风数据?现有的台风探测手段都有各自局限。比如,台风来临时,通过放探空气球,可以收集到一些外围信息,但难以清楚台风内核情况。气象卫星存在收集要素少、不精细等不足,且卫星在台风上方过顶时间有限,无法较长时间追踪观测。地基气象雷达一般只能在岸基探测,也同样存在要素不充足、精度不够高等缺点。

精确描述和预测台风,依赖于长期持续探测和高质量数据。气象科学家判断,要研究台风强度的影响因素,必须采用专用仪器,从内核区对台风进行多要素、长过程、精细化的直接探测。

走进探测中心实验室,随处可见类型多样的仪器部件。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它们主要分为四大核心部件,分别承担精细探测、信息传输、飞行控制和同化模拟功能。

这些仪器如何靠近台风?“上天执行任务,飞艇是这些仪器的‘母舰’。”打开团队外场实验视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德智说,“全部展开后,飞艇最大直径可达20多米,长度则足足有100多米。”

“台风半径可达数百千米、高度可达十几千米,生命期为3到10天,目前只有飞艇可以在这个高度长时间停留。有了它,相当于在台风上空的临近空间布设了一个探测平台。”郑德智说,飞艇下方携带着研发的仪器,通过抵近外测与直接内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台风进行抵近追踪持续探测。

通过这套方法,科研人员有望反演分辨率至100米甚至50米级别的数字台风,这将极大提升人类对台风的认识,进而提高台风预报水平。

适应极端环境——

研发从基本工作起步,电脑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计草案

按照设想,科研人员先用雷达追踪台风位置,引导飞艇机动至台风中心上空。随后,飞艇投放探空仪,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数据实时回传至飞艇,再由飞艇传输至地面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记者采访时,胡纯正带领团队验证探空仪的功能。在模拟舱环境内,模拟临空环境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再把10个探空仪放置其中,并观测它们记录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等。通常,一次实验要持续一周左右。

记者小心翼翼接过一个探空仪,没想到居然非常轻。

“探空仪主体用的是硬质泡沫,金属材料很少。”胡纯说,飞艇载荷限制很严格——整个载荷系统需控制在200公斤以内,单个仪器的重量、体积、功耗被压缩到极致。科研人员尝试了不同种类的外壳材料,最终另辟蹊径,选择了硬质泡沫。

研制台风探测仪器,极端环境是“拦路虎”。比如,飞艇上升过程中,温度变化显著,远超普通工业级芯片耐受范围。为让传感器稳定工作7天以上,团队设计了加热控制系统,为传感器“保暖”。

与飞艇协同作业,也是研制过程必须直面的挑战。团队在结构设计和算法上同时发力,确保了传感器适应飞艇动态姿态,稳定运行。

“在临近空间环境探测台风,之前没人做过,我们许多工作都是从电路板设计、材料选型等基本工作起步。”胡纯说,“瞧,我电脑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计草案。”

以高动态湿度传感器为例。适应台风的恶劣环境,传感器要在穿云过程中快速获得精确的湿度值。为找到理想的材料,2020年,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攻坚,有的学生在西安交通大学一待就是半年。

“从第一代开始,仿真、测试再设计,历经近4年反复迭代优化,一次次微调才做出最终产品。”胡纯说。

边研发边外场试验。2022年,经过多轮实测,探测仪器进行了第一次系统集成。2022年底,飞艇在临近空间飞行80天,飞艇可行性得到验证。在江苏盐城,去年底团队首次在运动平台上验证了全套系统性能,为后续高空探测奠定基础。

探测中心里,科研人员或讨论方案,或调试设备,他们正为临近空间环境带载荷的试验冲刺。“经过前面的积累,我对接下来的试验有信心。”郑德智说。

紧密协同攻关——

为了敲定一些试验细节,经常讨论到凌晨

开展临空环境台风探测,有可能深刻揭示台风生成、演化、突变的科学奥秘,推动我国台风精准探测、科学认知与精确预报迈入领先行列。

聆听创新历程,记者感受到,走在行业前列,离不开团队长期积累和前瞻作为。

团队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长期专注飞艇相关技术研发。早期,张军带领团队研制的飞艇主要用于应急通信、对地观测等,当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帮助灾区保持信号畅通。为了充分利用飞艇能力,团队尝试探索在气象领域的应用。2017年,他带领团队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实施艇载探空仪释放试验,这一飞艇技术的重大突破,让开辟台风探测新路线成为可能。

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基于飞艇平台,张军带领团队攻关台风探测仪器。适应临近空间环境,科研人员从供电、飞行姿态、速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装,让飞艇能够充当台风探测平台。

紧密协同攻关是团队持续创新的“奥秘”。郑德智介绍,台风探测仪器核心部件包含飞行控制器系统、艇载气象雷达、浮空气象感知节点等七大关键设备,参与单位既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也有北京天恒长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高效完成了各自任务。

外场试验,需要协调各方紧密配合。高校牵头重大项目,在工程总体管理和支撑上相对较弱,北京理工大学团队既做科研又承担组织工作,上百人密切配合。“为了敲定一些试验细节,我们经常讨论到凌晨,大家的干劲让我深受感动。”胡纯说。

今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多家单位申报,获批了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在该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不只是服务台风预报,了解临近空间环境也很有价值。”郑德智说,临近空间是卫星、火箭等飞行器的重要活动区域,准确了解这里的环境信息,有助于优化飞行器设计,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展望未来,团队要做的工作还有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人员设计出能杀灭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 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着一颗“Y行星”
木卫三或可成为巨型暗物质探测器 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快速射电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