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广袤的麦田里,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团队选育的小麦品种“西农10号”穗大粒饱,表现优异。
其籽粒容重高达每升800克,远超当地品种平均760克的标准。这张亮眼的“品质身份证”,正是中国农业科技在海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证明。
2019年7月,张正茂教授(右一)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与当地农场主交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
科技破土:中国良种与技术在海外落地生根
2017年,张正茂初抵哈萨克斯坦北部黑钙土区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272万平方公里沃野,小麦亩产竟不足一百公斤。“现有品种直接引种肯定行不通。”田间实验证实,直接将杨凌小麦品种引入,株高会降低30-40厘米,成熟期提前10多天。
为了克服国产小麦品种的“水土不服”,张正茂带领团队把常规育种与生物分子技术、染色体工程方法密切结合。经过多年引种和杂交实验,成功培育出耐寒、早熟、完美适应当地环境的“西农10号”。
哈萨克斯坦农场主阿列克惊叹:“中国的种子特别好,我很喜欢!”他种植的“西农10号”长势旺盛,单株分蘖可达5个,产量显著提升。
凭借雄厚的农科教资源优势,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9所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截至目前,该联盟从创始时的12个国家59家成员单位,壮大至如今的19个国家130家成员单位。
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张正茂、韩清芳、黄镇等一批来自陕西的农业专家,带着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6大类37个作物品种,深入异国田间。他们毫无保留地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用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同时联手当地农技力量开展试种与示范,共同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这不仅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餐桌,还助力全球粮食安全和世界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全域深耕:拓展多领域合作版图
针对中亚传统苹果产区面临的品种老化、冻害及劳动力短缺问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东在当地开展了防灾减灾技术培训与抗寒砧木筛选。团队选育的抗寒砧木组合将当地苗木越冬成活率从20%提升至95%,并已应用于中乌果木良种繁育示范园,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学校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共同编制的两项标准——《酿酒专用高粱种植技术规程》《糜子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在白俄罗斯发布。
这是陕西省牵头制定的农业领域标准首次在境外发布,标志着陕西农业领域标准实现国际合作零的突破。两项标准均由农学院教授冯佰利和团队牵头制定。
冯佰利教授(左三)在白俄罗斯示范园查看新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
冯佰利是学校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首席专家,他和团队联合示范园外方合作单位共同制定7项作物生产标准、11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持续开展了小麦、大豆等作物抗逆性鉴定与种质筛选。
从麦田到果园,从一粒种子到制定标准,这是西农立足西北、面向“一带一路”,系统性推进农业科技出海战略的缩影。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1个高端智库、2大国际合作平台、8个海外基地,推广18项中国农业标准,培养超2000人次技术人才。
在乌兹别克斯坦,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采用太阳能驱动,并建立了“高校+企业”需求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盐碱地治理科研攻关;在塔吉克斯坦,建立数字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园,引入中国先进技术与农机装备……西农科技正以系统化、多元化的方式,在“一带一路”广袤田野上深耕细作。
枝繁叶茂: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使者
7月13日下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动科学院104会议室传来阵阵欢笑声,随着一段精彩的视频回顾,记录下了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家畜育种与基因组学培训班三个月来的学习历程。
学员代表纷纷发言,胡赛宁希望学院能够扩展面向巴基斯坦学生的硕博项目,满足更多人留学中国的意愿;林伊希望建立短期人才培养项目,使更多本国师生有机会来华深造,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卡娅则分享了对中国的良好印象,认为中巴人民的情谊是本次培训最宝贵的收获。
截至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累计培养国际学生千余人。目前在校国际学生中,89%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累计选派60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北哈萨克斯坦大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访学交流。通过互访交流,双方学生不仅拓展了国际视野,更在专业实践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种双向交流机制有效促进了两校在作物育种、畜牧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合作,为中哈农业合作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又熟悉两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正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的科技使者,让农业科技之路越走越广。
2024年12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东(右二)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示范园进行冬季苹果苗木修剪技术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
不久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教学楼正式启用。今年9月,中国教师将在这里为乌兹别克斯坦学生讲授《园艺科学进展》等课程。
“我们选派了15名教师赴分校教授8门课程,希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农林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学校塔什干分校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的首家大学分校,教学楼改造面积达600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智慧教室。
展望未来,吴普特表示,学校将持续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和数字农技等领域的深度科教合作,扩大博士生联合培养、青年学者访学、专业技能培训的规模,不断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助力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农业合作新格局,让中国农业”金种子“在丝路沃土长出更丰硕的果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