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研究办公室主任 |
王兰兵:临床研究是医学科技创新链的核心枢纽 |
|
当前,我国在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中正逐步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谋划”。临床研究既是连接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的中枢环节,又是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
王兰兵(主办方供图)
?
临床研究应上承基础科研,下促成果转化,成为医学科技创新链的核心枢纽。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均对临床研究提出明确要求;从行业发展看,高水平医院必须建立健全临床研究能力,才能在人才、学科、技术等方面实现协同跃升。
围绕“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目标,临床研究的关键在于体系化推进。一方面要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项目管理、科研评价、方法学支持、伦理审查、数据治理等全流程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则需在制度建设上完善相关机制,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政策缺失、经费使用模糊、质量控制乏力等短板问题。
在实践层面,需推动信息技术(IT)研究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研究一体化管理、整合大数据中心与样本资源库、设立临床研究病房、优化伦理与试验信息系统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医院科研平台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也使临床研究更贴近临床实际和真实世界问题。
针对研究质量,应实行“以需求为导向、以制度作保障”的策略。各科室应围绕国家重大疾病领域和核心病种,开展具有临床价值和转化前景的系统性研究,推动指南共识的产出与政策落地。同时,构建分层次的科研资助机制和“里程碑式拨款”制度,以激励高质量项目推进。
为破解临床研究人才短缺瓶颈,应从观念转变、培训提质和队伍建设等着手。一方面通过开展系统性培训,提升全院科研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高水平方法学人才、打造核心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团队,构建稳定、专业的研究支撑力量。
在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应秉持“让有能力者有赛道、有路径、有结果”。通过将临床研究成果纳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指标体系,确保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各环节均能得到认可与激励。开展有组织科研,并规划临床研究病房,以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
总之,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战略规划、体系构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