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李春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8 19:14:32
选择字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刘威:以“价值链”逻辑厘清医院学科发展路径

 

在临床科研深度融合与学科体系结构化日益深化的当下,借用管理学中的“价值链”分析工具,将医院临床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复杂系统进行结构化拆解,凝练出六大关键任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资源投入、过程管理与成果转化。

刘威(主办方供图)

  ?

这六大板块并非孤立运行,而是在相互耦合、彼此支撑中,共同构成推动医院学科跃进的核心着力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医院学科发展的“底座”支撑,核心要素包括研究型病房、智慧药房、生物样本库等。尽管这些资源由多个职能部门分别管理,但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必须实现统一规划、协同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平台作为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关键支撑,应被纳入基础设施范畴。

当前,GCP工作人员在职称晋升与学术产出体系中普遍处于边缘位置,亟须通过制度创新确立其“科研支撑型”身份,打通其在学科体系中的职业发展路径。

科研成本控制不应停留于“压缩经费”层面,而应着眼于系统效率的提升。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例(下称华山医院),在科研试剂采购方面,目前已推行集中采购制度数月,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并规范流程。

在科研设备管理上,华山医院则通过推动大型科研设备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打破了以往管理缺位、重复购置、低效维护的局面。由医院统一维保,具备开放意愿的专家可将设备接入共享体系,实现资源统筹与服务反哺,推动科研资产效能最大化。

学科发展离不开战略性资源投放。传统的按科室拨款模式难以支撑跨学科协同与平台型发展需求。华山医院转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为主的四大重点领域进行集中支持。各中心围绕共同目标整合平台,促进横向协作与纵深发力,提升整体临床研究与学科发展的系统能力。

成果转化不仅是科研产出的评价终点,更是下一轮资源投放与人才激励的起点。为此,华山医院设立了“成果转化后返还资助资金”机制:医院对早期项目进行“种子”资助,在成果转化后优先回收前期投入,并将收益按比例返还研究团队。

此外,医院学科建设还面临诸多未解难题,人才培养尤为突出。

医生与科学家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体系。科学家侧重于发现普遍规律,容许通过反复实验和失败来积累成果;而临床医生更注重个体化精准治疗,需在短时间内做出临床决策,容错空间小。这种本质差异使得个性化科研难以与个性化医疗同步推进。

因此,医院在制定学科建设机制时,应避免一味“做加法”——动辄新增委员会、增设制度、加码考核。相反,更需要引入“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思维”,加大对人才职业发展早期的投入、减少内卷式重复建设、乘以学科带头人的放大效应、除去制度冗余,为人才成长营造更加宽容、有效的制度土壤。

“价值链”工具强调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发展。医院各科室应识别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关键节点,不必在六大板块中“全面开花”,而应在某一环节上形成突出贡献,融入医院学科建设路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研绘图理论及实操技巧》讲座举行 河口沉积物塑料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获进展
超加工食品减重效果更差 微型中微子探测器有望检验物理定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