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肝炎防控形势不容松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肝炎疾病谱正呈现“乙肝存量巨大、脂肪肝有增长趋势、丙肝可治但容易忽视、酒精肝上升”的复杂局面,其独特性根植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生活方式剧变。医学专家提醒,这当中,脂肪肝、酒精肝均与“吃”相关,“吃太好”导致肝炎家族这两大新成员冒头。
“我国的肝炎类型,主要包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或者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和肝移植外科主任高强介绍,中国曾是一个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乙肝感染是导致我国肝硬化、肝细胞癌最主要的病因。通过新生儿普遍接种疫苗等策略取得瞩目的防控成就,我国已进入乙肝中低流行区的行列。与此同时,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使丙肝可以治愈,大大改变了疾病进程。相比之下,脂肪肝、酒精肝获得医学领域更多的关注。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流行,脂肪肝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类型,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高强感慨地说,20年前在医院里很少听到有脂肪肝,如今体检十个人里会有三四个脂肪肝。“所以,原来手术做好,我们会叮嘱病人回家吃得好点、多补补,现在叮嘱病人回去不要吃太好,清淡点,不需要过分补营养了。”
这个变化提示着:在巩固乙肝防控成果、加速丙肝消除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脂肪肝和酒精肝带来的新挑战,坚持预防为主、早诊早治、多病共管的策略,才能有效降低中国肝病的整体负担。
医生提醒,尽管肝炎并非一定会发展为肝癌,但这类人群定期肝癌监测很重要,建议每6个月进行腹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测,高危人群可用增强CT或MRI。生活上,要避免霉变食物、戒烟、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控制代谢合并症及谨慎用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