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办的“日际气温快速变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会议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近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20名代表参加。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符淙斌主持。他深情回顾了研究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缘起:十多年前,家乡亲友提出“近来天气忽冷忽热,像过山车似的,是什么原因,与全球变暖有关吗?”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人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感到很懊恼。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
符淙斌从实际观测数据中查找证据,看看民众的感觉是不是有观测数据的支持,然后系统梳理相关领域文献,发现既有研究存在诸多矛盾,也没有涉及这个问题。由此,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性研究,研究范围从中国拓展至全球,研究内容涵盖观测事实,机理分析、指标比较到公共健康影响评估等多个维度。
符淙斌还在会上列举了其团队已经发表的论文以及2014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内容,以及同美、日等学者讨论的问题。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黄丹青表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快速天气变化问题非常重要,对自然生态系统、公众健康有深远的影响,相关研究能帮助提升气候变化风险防范能力。
会议现场。
?
在会议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忠峰、河海大学副教授吴福婷,以及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刘奇/葛骏作为符淙斌团队成员,围绕团队近10年发表的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系列研究开展学术报告:包括“中国区域的日际气温快速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全球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历史和未来演变”“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多种指标比较及其对流感类传染病的影响”“毁林对北半球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增强效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延晓冬、中山大学教授罗明等就近几年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进展开展学术报告:包括“中国区域的日际气温快速变化的模式模拟”“全球日际气温冷暖快速变化的历史和未来演变”“全球热浪的时空演变特征”等。
记者获悉,本次会议为积极防范和抵御气候风险、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新的科学支撑。与会学者围绕“日际气温快速转变”讨论了目前进行相关研究存在的困难及潜在的方向,提出了将日际气温快速转变纳入常用极端事件列表的必要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