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内蒙古主题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启动。活动由上海科技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聚焦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与草原文化风貌,通过展品展示、民俗表演、4D影片、科学讲座、线下课程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入口。
?
启动仪式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共同开启主题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带来专题讲座《化石奥秘与恐龙世界》,深入讲解了恐龙化石的多种类型及其背后的科学价值,展示化石如何帮助科学家还原恐龙的形态、行为与演化历程。
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腾讯微信创新实验室发起的“中国恐龙大展·AI小程序创意设计征集”活动也于启动仪式现场发布。该活动面向6至18岁青少年和家长开放,参与者可以运用编程工具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将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古生物知识的理解。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左)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右)。
?
记者从上海科技馆获悉,“内蒙古主题周”集中呈现了上海科技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自2023年以来在科普教育、展览共建、人才交流、标本修复等领域的合作成果。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在本次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中,展出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化石,包括保留完整肠道结构的王氏达斡尔龙、2024年正式命名的百年鸳鸯龙、体型巨大的二连巨盗龙、尾羽夸张的胡氏耀龙、保存状态出众的精美临河盗龙、为有关恐龙群居行为和集群死亡事件提供了关键实证的董氏中国似鸟龙、只有一根手指的阿瓦拉慈龙类等。展览还首次系统呈现了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种子植物之一——五穗花苏铁等古植物标本。
来自内蒙古的恐龙化石展品。图片均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提供
活动期间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配套活动,如科普课程《恐龙中的小不点》,马头琴、呼麦、舞蹈《白马》等民俗快闪表演,以地质时空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4D影片《壮美内蒙古》。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