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0 19:13:43
选择字号:
“高能量”大闸蟹教授的“两栖”日常

 

“大家好,我是大闸蟹教授吴旭干。”

近日,在上海海洋大学师生的朋友圈里,一则标题为“70后大学教授高能量日常”的短视频悄然刷屏。

镜头中,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吴旭干用一天时间演绎着“学界与产业界的无缝切换”。清晨,他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水产养殖转型第三届高级别会议,与中外专家探讨行业前沿;正午,他为来访嘉宾详解“白玉蟹”的选育奥秘;午后,他则出现在学校崇明基地,观察河蟹和罗氏沼虾生长情况。

吴旭干。图片由上海海洋大学提供

说起开设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初衷,吴旭干表示:“我希望让更多养殖户能便捷地获取前沿技术和信息,也让学生们看到知识传播的新方式,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推广科研成果。”

事实上,社交媒体也是吴旭干融入学生世界的一个渠道。

探索教学“杀手锏”

长期身处水产教育一线的吴旭干,在十多年前就察觉到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看着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吴旭干下定做出改变,第一步就是通过社交媒体主动融入学生。

每到新学期开始,吴旭干就会建针对本科生的课程微信群,在群里分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关心学生的生活点滴。慢慢地,“老吴”这个称呼便在学生中传开了。

在课堂上,吴旭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鼓励学生们回答问题,不在乎答案是否正确,而是注重学生认真思考的过程。此外,他也要求学生以“解决科学问题或产业需求”为导向自主制作课件。可以说,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吴旭干把学生注意力从手机上“抢回”的“杀手锏”。

针对研究生培养,吴旭干以培养更多虾蟹研究的优秀科学家和产业技术人员为目标,鼓励学生扎根一线。“好的研究既要能写进论文,也要能让养殖户口口相传。”学生甫一进入实验室,吴旭干就强调“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准则。

每两周一次的组会上,吴旭干必定会问:“过去两周做了哪些事情?”“碰到问题后有哪些思考和解决方案?”“数据能否回答科学问题或帮助到养殖户?”但这样的“灵魂三问”并非是想为难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前行。

正如吴旭干常对学生说的,“做学术、搞产业技术研发、甚至科技创业,我都愿意做你们的事业合伙人。”当发现硕士生周璇想要自主创业,他提供技术指导;得知来自肯尼亚的博士生Kamara未来想回国推广稻渔种养技术,他就主动联系国际合作项目提供资源。

也正是在这样的实验室文化下,吴旭干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的学生,他的学生里既有科研新锐,也有创办水产养殖合作社的“新农人”,还有进入从事水产品检疫的技术骨干。

“‘课堂革命’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教学形式革新,而是覆盖本科生到研究生、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吴旭干说道。

从实验室到塘口

最近,吴旭干正带着教授博士服务团成员们深入崇明水产养殖基地,针对河蟹和罗氏沼虾养殖的水草管理、水质调控、饲料投喂及高温期管理等问题进行实地指导和技术交流。

在塘口边当“技术员”,是吴旭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挖掘科研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事实上,吴旭干的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产业需求展开。

在基础研究领域,吴旭干率领团队系统研究了河蟹性成熟和类胡萝卜素代谢机制,为调控河蟹营养品质、培育早上市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团队开发了多种功能性饲料,可显著提升河蟹品质和抗逆境能力,相关成果已经在产业界大面积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吴旭干团队耗时13年,培育了我国第一个河蟹早上市新品种“申江1号”。“申江1号”已经通过良种审定,可比普通品种早上市15-20天,且蟹黄更饱满,正在全国河蟹主产区大面积推广。

在河蟹养殖和育种技术方面,吴旭干团队研发的“河蟹雌雄分养技术”,解决了河蟹雌雄混养时成活率低、生长和上市时间不同步、难以根据营养需求投喂专用饲料等难题,能够给蟹农每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已经在全国推广10多万亩。

“长江蟹芯1号”则是吴旭干团队基于1000多个河蟹样品的基因组信息开发的基因组育种液相芯片。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了生长、色泽和性成熟时间等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育种模型,推动河蟹育种从“表型选育”到“分子育种”转变。目前,相关技术已经应用于“海大白玉蟹”“长荡湖1号”等新品种选育中。

吴旭干团队的水产养殖技术也跨出了国门。在澜湄合作项目中,吴旭干和其他专家针对柬埔寨的气候和养殖条件,优化了罗氏沼虾苗种暂养、稻虾共生轮作技术、养殖模式和饵料投喂等技术,同时协助建立起多种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稻渔种养模式。他们的努力成果,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让“中国技术”在东南亚扎根,增加了澜湄国家互联、互通、互信,推动“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

“希望能够进一步打通从实验室到池塘的全链条,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跳’进养殖塘。”吴旭干说道。他将继续在课堂与产业的“两栖”地带,走出一条具有“水产”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港理工研发出新型二维材料强韧兼备技术
枝叶再密也不怕!新模型识别单株橡胶树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