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兴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7/18 9:20:40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揭示太阳活动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
有望助力中长期气候预测

 

本报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崔兴毅)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近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研究员王劲松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研究员赵亮合作团队,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在国际气候领域期刊《气候杂志》发表文章,揭示太阳11年周期活动对中国夏季降水南北反位相(南北两个区域的某一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相反)变化的调制机制。

研究团队指出,在年代际尺度上,东亚梅雨季我国降水型受11年太阳周期调制——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我国长江以北的季风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分析表明,东亚-太平洋大气遥相关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太阳辐射增强导致热带和副热带平流层低层臭氧增多加热大气,引发暖异常。该异常通过增强西风急流等动力过程能够影响到对流层环流,激发西太平洋异常对流活动,进而强化东亚-太平洋大气遥相关型,促使季风雨带北移。数值试验表明,若剔除太阳活动信号,降水南北反位相模态的强度显著减弱,证实太阳强迫的核心作用。

研究团队提出,夏季降水模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周期和纬向分布特征,有望成为中长期气候预测的技巧来源。热带和中高纬度平流层对11年太阳周期的响应所产生的向下影响,对季风爆发、热带对流以及副热带西风异常起着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系统阐释了太阳周期通过平流层—对流层耦合,以及东亚-太平洋大气遥相关型调制我国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的物理机制因果链,为理解季风和降水年代际变率及气候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对旱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