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至5月初,正值陕西眉县猕猴桃开花、授粉座果关键期,标志着又一个关键的栽培管理季拉开序幕。
“其实一根钢管29.6元,比30.5元一根的水泥还便宜9毛钱,不仅成本更低,回收价值也高,而且新大棚能有效遮风挡雨,预防溃疡病。”已是当地猕猴桃乡土专家的李凯介绍,“目前园子还未进入盛果期,每年就能有20多万元收入,未来可期。”李凯还通过直播间,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学到的果园管理技术分享给200多位同行,致力于推动行业共同进步。
在该试验站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果农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当家”的转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学科专家及地方农技专家共同为猕猴桃优质高产把脉。
李凯是201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举办的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中结识刘占德教授的。在采用试验站推广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前,他的果园亩产仅3000斤,单价约3元;如今,通过充分授粉等技术应用,亩产提升至5000斤,单价涨到4.2元。李凯还在试验站学到了配方施肥、科学修剪等提质增效技术,对果园小气候与产量关系有了新认识。
随后,李凯将65亩的新园区采用试验站的“单主干,双主蔓”种植方式,并使用钢管立柱替代传统水泥柱。
如今,眉县涌现出一大批像李凯这样的“新农人”,推动全县猕猴桃产值突破60亿元。果农贺浩浩表示:“眉县果农学习氛围浓厚,经常自发组织观摩学习,交流经验。”
二十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坚持产教深度融合,书写着科技助农、产业振兴的生动篇章,解锁了当地的“富民密码”。

刘占德教授(前排左二)在为果农传授猕猴桃优质高产技术。图片均由西农宣传部提供
扎根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眉县地处秦岭中部太白山北麓,也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故里。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
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着悠久的猕猴桃种植历史。然而,因当地群众作务水平较低,猕猴桃产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眉县横渠镇青化村建立猕猴桃试验站。自此,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团队常年扎根田间,通过“1+2+3+N”创新发展模式:以1个试验站为核心载体,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两大核心目标,联动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资源,通过科学建园、品种优选、水平棚架、合理负载、适时采收、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N项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眉县猕猴桃产业从传统经验型向科技引领型转变。
自建站起,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便带领团队扎根眉县。面对果园重茬病害、技术粗放等难题,试验站联合学校园艺、植保、水建等多学科教师,推动形成“产学研政用”联盟,聚焦猕猴桃产业的全链条,从抗重茬砧木研发切入,创新推出“单主干双主蔓、水平棚架”标准化种植模式,多学科交叉全产业融合,不仅降低了30%的建园成本,还提升了40%的产量,效益大大提高。
“农业问题错综复杂,只有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攻克难题。”刘占德强调。
试验站不仅是科研实验室,更是田间课堂。白天,师生们在田间开展实验、记录数据;夜晚,果农、专家和学生围坐一起,研讨交流。农技专家贺浩浩回忆道:“当年我在试验站担任科研助理,每晚与水建、机电专业的老师们跨界交流,学到了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贺浩浩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毕业后,2015年在试验站工作一年,随后被眉县果业农技中心作为人才引进。如今,身为眉县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的他,带着试验站的技术服务全县果农,成为大家信赖的技术顾问。
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该试验站通过“学校+农技干部+乡土人才+N”模式,孵化出“青猕Club”等20多个技术交流群,示范带头效应持续扩大,吸引省内外3000多名种植户在线交流学习。刘占德的微信里,果农咨询技术问题的消息源源不断。
被刘占德和果农老乡称为“泥腿子博士”的青年教师刘艳飞,学生时代起就整日跟着刘占德出入各大猕猴桃现场,经过多年锻炼已成长为眉县猕猴桃试验站的育种专家。
“ 产业需求就是科研方向。”刘占德介绍,试验站已攻克13项关键技术,制定8套技术标准。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这里成长。贺浩浩等20多名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继续投身猕猴桃产业。
“农二代”邓晓庆是个80后,放弃在新疆克拉玛依的设计师工作,回乡接手家中60多亩猕猴桃园。邓晓庆的父亲作为乡土专家,与试验站的老师交往密切,两代人都与试验站结下深厚情谊。
“试验站的资料就放在枕边,随时学习。”邓晓庆不仅按照试验站模式改造自家果园,还承包他人果园进行标准化建设。如今,他的果园门口修了一条“晓庆路”,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不仅有“晓庆路”,为了表达对学校猕猴桃专家的感谢,2012年,眉县田间寨村村民专门修了一条从果园通往村里的1.5公里长的水泥路,命名为“西农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创新性地实现了大学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对接。自2006年以来,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从8万亩增长到30.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以上;经济效益从2.2亿元增长到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846元提升到10000元以上。同时,试验站的技术成果辐射带动了秦岭北麓百万亩猕猴桃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此外,2015年,陕西省正式启动实施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即:在关中东部发展10万亩猕猴桃,即“东扩”;在陕南发展60万亩猕猴桃,即“南移”,以形成秦岭南北两大基地齐头并进的新格局。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科技团队的引领与支撑,陕西猕猴桃东扩南移势头迅猛,截至目前,已新增连片规模化种植30亩以上的猕猴桃果园13.7万亩,巩固了陕西作为中国和世界第一猕猴桃大省的地位。
眉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周边乡县的猕猴桃种植业发展。2018年,在杨凌的高志雄依托猕猴桃试验站技术支撑与服务,建起占地239亩的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双方联合研发出了“增氧控温”技术,让果子出库时刚好达到甜蜜巅峰,拆箱就能吃。
高志雄笑着算账:每斤多赚一块多,损耗还少了三成。
如今这座239亩的果园已带火30多家企业,当地许多果农过上了小康生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