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8 15:27:51
选择字号:
雪山脚下,“地球2.0”项目负责人分享“追星”之旅

 

4月25日,由未来论坛、科大讯飞、奇点未来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普教育项目“追星就追科学家”首次走进新疆乌鲁木齐市。

活动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织女星星座的第二亮星有时候会变暗消失,古人就想象这可能是仙女下凡。”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从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引入,为现场700名青少年揭开系外行星探索的神秘面纱。

从100多年前美国天文学家珀西瓦尔·洛威尔对火星运河的错误猜想,到1938年因纽约时报《火星人入侵地球》引发的恐慌,再到后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人类探索太空生命的历程从未停歇。

我国航天事业虽然起步不算早,但发展十分迅速。葛健特别介绍:“我国的‘天问一号’是人类到火星绕、落、巡三件事一起完成的伟大壮举,我们一步就完成了美国人分三步才完成的任务。”

葛健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太空探源计划系外地球巡天科学卫星任务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他也在现场介绍了中国“地球2.0”卫星计划。“我国的ET卫星将拥有6台28厘米口径的望远镜,视场是美国开普勒望远镜的5倍,灵敏度提高约1倍,总恒星数据收集能力是开普勒的15倍。”

该计划旨在寻找更多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甚至通过后随观测可能发现地外生命的迹象。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颗系外行星,它们的多样性远超想象。有些行星比木星还大,有些比地球还小;有些炽热如熔炉,有些寒冷如冰窖;有些可能覆盖着岩浆海洋,有些则可能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葛健表示,要找到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条件十分苛刻,行星不能离恒星太近也不能太远,要处在“宜居带”内,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有适合的大气成分和稳定的气候环境。

为了实现搜寻系外行星的梦想,葛健和团队不仅要设计实验方案,还要亲自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自己设计、铺水泥、建天文台,经过两年努力,把它从荒地变成了可运行的天文台。”

“如果我们发现了外星文明,是否应该主动联系他们?会不会暴露我们的坐标,给我们带来风险?”“如果我们发现了有敌意的文明,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们?”“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地球2.0?需要将速度加速到光速吗?”在科普报告结束后,现场青少年们踊跃提问,葛健一一回答,并鼓励学子们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永葆科学好奇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