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施培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7 17:30:56
选择字号:
破解能源催化“不可能三角”难题
中国学者提出非对称电催化剂设计新范式

 

叶片错落生长的排布规律、贝壳精妙的螺旋构造、酶蛋白活性中心的原子级配位......这些自然界的进化密码,正为人类能源革命提供全新范式。

4月25日,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张雷团队在《化学学会评论》发表重要综述,系统构建“非对称电催化剂”理论框架,成功破解催化材料“高活性、长寿命、低成本”不可兼得的世界性难题。该研究为氢能制备、锌空气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被国际同行誉为“打开了新能源材料的智能设计之门”。

作为能源革命的“心脏技术”,电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水电解制氢、金属空气电池等系统的效能边界。然而,贵金属催化剂虽性能优异,但其高昂成本严重制约规模化应用;铁、钴、镍等廉价过渡金属虽成本优势显著,却存在稳定性差的致命缺陷。“就像要求汽车引擎同时具备超低油耗和强劲动力,现有材料体系存在根本性矛盾。”张雷用生动比喻揭示了领域的困境。

张雷研究团队从自然界亿万年进化中找到了破局之道。植物叶片通过错落排列将光能捕获效率提升40%,贝壳以非对称螺旋构造平衡强度与浮力,生物酶活性中心依赖金属与蛋白质的巧妙配位实现高效催化……这些现象启发了“非对称电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张雷团队创新性总结出“非对称电催化剂”设计范式。该理论突破性地将非对称调控引入电催化领域,通过原子尺度上精准操控材料的组分不对称、尺寸不对称、配位不对称,以及多重不对称,成功实现廉价金属的“性能跃迁”。

“自然界的非对称设计往往蕴含着最优解。”张雷强调,团队在论文中系统阐释了非对称调控提升电催化性能的微观机制:组分不对称可以优化电荷分布,尺寸不对称有助于加速物质传递与活性位点稳定,配位不对称优化反应中间体吸附强度,多重不对称使电催化反应效率倍增。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非对称催化剂在金属-空气电池、水分解等关键反应中的作用规律,更为设计新一代高效储能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D4CS00710G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宇宙射电探测器或在15年内找到暗物质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