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广东实验中学荔湾校区,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主题,为省实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邵允振,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校长蔡骘、副校长朱伯东,省实教师代表以及千余名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感受科学精神与教育情怀的碰撞和交融。
施一公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曾长期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10年后推动创办了西湖大学,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
施一公作报告。
?
讲座中,施一公以西湖大学的创办历程为切入点,生动阐述了这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愿景与创新实践。他结合自身求学、科研和办学经历,从“为什么创办西湖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担当”等维度展开分享。他强调,西湖大学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鼓励个人奋斗的同时,更强调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施一公强调,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大师与创新。西湖大学现有4200名师生员工,尽管规模很小,但其基础研究实力强劲,90%的博士生导师从海外直接引进,科研成果在多个细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指出,在学业优秀的基础上,研究者还要有同理心,要为他人、为社会考虑,这样才能带动人类社会的前进。
现场,施一公金句频出,既有“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而是学术之大”的深刻洞察,也有“好的学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能跟他人、跟理论对话”的独到见解。讲座内容涵盖生命科学的前沿探索、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赠送纪念品。
?
在互动问答环节,省实学子踊跃提问,围绕科学前沿、教育理念及个人发展等话题与施院士展开深度对话。面对学生如何选专业的提问,施一公回答:当一名科学家,不一定要上一所好的大学,保持兴趣和热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的,要始终记得理想不灭,只有要动力走下去,就有机会实现。
施一公表示,高考制度强调公平,但容易导致“唯分数论”,他建议同学们不要过于在意排名和分数,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他以一位体育特色院校的学生逆袭为科学家的故事回击分数焦虑,“考上大学是马拉松出发的第一步,前一公里跑得快的,最后不一定能得冠军。更重要的是,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而更多取决于内心的选择和坚持。即使高考成绩不佳,也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成功。”
施一公与省实师生代表合影。本文由省实供图
?
“从施院士的讲话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心中的科学火种。我们听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对理想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青年的期许。”全汉炎在总结致辞时表示,希望省实学子能够像施院士一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专才,更要成为心怀祖国的栋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