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天,当一些同期毕业的博士生仍在四处投递简历时,31岁的刘泽平已完成从博士生到“教授”的跨越。去年6月份,他从湖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1月即以“校聘教授”身份入职江西农业大学。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这位青年学者凭借在食品酿造微生物领域的一系列成果,走出一条“非典型”学术晋升之路。
近日,刘泽平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分享了他获得心仪offer的过程。
刘泽平近照
1 一个东北青年的科研初心
2019年4月,齐齐哈尔大学的实验室里,26岁的刘泽平正蹲在培养箱前,记录着一组土壤微生物的数据。导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批促生菌的数据不错,咱们和生物肥料公司的合作有了新进展。”
这是刘泽平硕士期间参与的企业横向项目——利用微生物菌肥提高水稻产量。彼时的他不会想到,5年后,自己会直接成为一名微生物研究的“教授”。
“我对‘看不见的世界’着迷。”刘泽平说。本科选择生物技术专业,硕士深耕微生物学,从黑土地的根系促生菌,到污染土壤的修复菌株,他像侦探般追踪着微生物的踪迹。硕士毕业那年,他选择留校任教一年。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想深耕科研,博士学位不可或缺”。
2020年秋天,他背上行囊南下武汉,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湖北工业大学两位教授李冬生和汪超研究团队的一员。
武汉的湿热空气裹着桂花香,使湖北工业大学的校园充满江南气息。刚下火车的刘泽平站在学校门口,擦了擦额头的汗,对这座陌生的城市感到无所适从。
此时,团队负责人之一、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徐宁主动带他熟悉实验室环境、讲解仪器功能、梳理团队研究方向。“徐老师连文献检索和课题项目书写技巧都亲自示范,这份细致让我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刘泽平感慨道。
真正的挑战始于科研实践。“多亏团队导师的指导,让我得以迅速找准方向,全心投入研究。”刘泽平坦言。2020年,导师李冬生的一句话给了刘泽平很大启发——“中国传统食品酿造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点燃了他对酿造微生物的探索热情,他也由此开启了与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的深度对话。
实验中的刘泽平
2 酱油缸里的技术革命
酱油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刘泽平的博士课题主要围绕酱油酿造工艺的创新展开。
传统酱油酿造依赖单一米曲霉发酵,风味和效率受限。刘泽平及团队以传统酱油酿造为研究对象,突破性构建米曲霉与酵母菌的共生发酵体系,首次揭示微生物组在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生成中的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酱油的风味与品质。这一成果不仅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还与企业合作落地,为酱油酿造行业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酱油酿造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刘泽平说。2022年,该团队与湖北本土企业湖北土老憨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生物催化技术提高了柑橘皮渣中特征黄酮橙皮苷和柚皮苷溶出率,构建了独特的酿造微生物种群并应用于酱油酿造中,成功开发出兼具橘香风味与健康功能的新型酱油。如今,这款“柑橘酱油”已走向市场,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当地柑橘产业发展。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刘泽平系统开展酿造技术研究,累计主持和参加了10余个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SCI论文6篇,获评2021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年度优秀论文等。
依托校际联合培养平台,他于202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开展为期两年的跨学科研究,将酿造微生物技术延伸至生物材料领域。
在加拿大期间,他不仅主导完成了脂质利用—材料化学课题组的菜籽粕复合薄膜产业化项目,更受阿尔伯塔塑料回收协会邀请,在2024年塑料循环会议上进行全英文海报展示与成果汇报,获得了一些国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生活中的刘泽平
3 “校聘教授”的积极探索
2024年10月求职季,毕业4个月的刘泽平正在找一份符合期许的工作。“读博之前我就在为科研道路做规划,希望将来进入高校当教师。”刘泽平表示。在导师团队推荐下,他把目光投向江西农业大学。
刘泽平的“破格晋升”得益于相关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中国科学报》了解到,江西农业大学将刘泽平作为“第五类高层次人才”引进。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庆华表示:“学院实施校聘教授政策已有七八年,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划分了七级人才梯队,第五类人才实际职称为副教授或讲师,但在学校层面可享受教授待遇”。
在张庆华看来,校聘体系是人才成长的缓冲带——不同于国家职称序列的刚性要求,该制度为青年学者开辟特殊通道:既避免“唯职称论”对科研活力的束缚,又通过三年周期的渐进式考核保持竞争压力。
“科研业绩始终是我们在考核时的首要标准。”张庆华表示,“今年我们收到简历超过100份,和刘泽平同年竞争者中不乏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但刘泽平在国内外取得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国际交流背景使其脱颖而出。”
记者在招聘公告中看到,该校明确2024年计划引进的7个岗位,第五、六类人才分别匹配校聘教授、副教授待遇,配套安家费、科研启动金、房补等组合福利。
作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举措之一,江西农业大学“校聘教授”制度并非个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3年以来共聘用校聘教授10人;浙江师范大学对特别优秀者开放校聘教授通道;安徽理工大学则为四类博士人才提供校聘教授待遇……
在考核制度上,不同于部分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江西农大采取渐进式考核:以三年为考核周期,科研指标达标者可申请晋升;晋升通道持续开放,不同岗位待遇对应差异化考核标准。
面对考核要求,刘泽平直言:“成果厚度与团队协作是立身根基。当前我更专注于能力的提升,在时间规划、项目管理中向资深老师学习,完成从积累到突破的过渡。”
擂台上的刘泽平
4 既是“教授”,又是散打冠军
科研之外的刘泽平有着鲜明的角色反差——作为黑龙江省武术散打冠军,他自18岁起参加十余场职业赛事,至今仍坚持每日一小时锻炼。
“科研和散打都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坦言,“重复千百次的实验与训练同样枯燥,但突破瓶颈的瞬间会让所有坚持变得值得。”
这位年轻“教授”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热爱运动、热爱旅行。在加拿大访学期间,从多伦多的NBA赛场到尼亚加拉瀑布旁的冰球联赛,从中国球队海外征战的看台到橄榄球赛的观众席,不时能看到他为中国队振臂高呼的身影。
“姚明用篮球智慧打破文化壁垒,张伟丽以格斗精神突破性别桎梏,体育精神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他说。
如今,他的身份从博士生转变为“教授”,既要完成科研指标,又要平衡教学任务,压力增大了。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团队培养了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要把这种能力传递给学生。”
对学生,刘泽平有两点建议:一是常怀感恩之心,“没有人能独自成功,导师、团队甚至企业合作者都不可或缺”;二是擅于制定计划并坚持执行。
目前,他正尝试将微生物研究与农业领域相结合,探索跨学科新方向。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微生物的‘交流机制’是我的下一个课题,我想弄清它们在食品发酵中如何相互作用。希望未来能推动中国传统酿造工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文中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