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禹涵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4/9 21:42:29
选择字号:
新介质有效提高钙钛矿电池效率与稳定性

 

作为光伏领域的新兴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优异的光电转化效率和低温溶液加工特性,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战略制高点。然而,如何在保持高转换效率的同时,确保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始终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重大挑战。4月9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了团队通过分子界面工程,首创了一种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Nd@C82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耦合结构,对钙钛矿层进行原位封装,可有效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相关研究日前发表在《自然》上。

内嵌金属富勒烯Nd@C8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耦合层助力超快电子提取和离子扩散抑制。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与以往从材料配方改良入手的研究不同,此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利用一种特殊的金属富勒烯分子(Nd@C82)耦合聚合物,来帮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高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简单来说,金属富勒烯分子像是一种“催化剂”,它帮助电池内部的电子更快地移动,从而提高了电池的电力输出效率。除此之外,它还通过与聚合物PMMA的结合,形成一层强有力的“防护衣”,最终显著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高温、高湿等复杂环境下的PCE和运行寿命,拓展了其在户外及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研究团队所制备的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分别为26.78%(0.08平方厘米,认证值为26.29%)和23.08%(16平方厘米,模块),在湿热条件(ISOS-D-3标准)下经过1000小时测试,效率仍保持在99%以上。

论文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梁超表示,这一创新成果揭示了一种分子界面极化调控新机制,将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设计开发提供新路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鱼”潜入1100米深海,点亮一颗星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