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是否应该有一位以上第一作者?当有两位第一作者时,谁应该排在第一位?这些问题常引发激烈讨论。近日发表于《科学计量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在实验条件下,共享第一作者身份并不会影响声誉,即使对排在第二位的人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在论文作者列表中位列第二位并不会降低共同第一作者的学术能力感知。图片来源:Getty
?
论文合著者、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组织心理学家Miriam Schilbach就与共同第一作者、德国不来梅大学的组织心理学家Julian Decius通过掷骰子决定名字排序,最终Decius胜出。
作者身份如同学术界的货币。2002年,两位德国分子生物学家因作者位置变动对簿公堂,可见其利害关系之大。随着研究项目日益复杂且需要更广泛的技能,共享第一作者的做法正在增加。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排在首位的共同作者会获得最多赞誉,而共享第一作者身份被认为不如单独名列首位重要。
为了验证这些观点,Decius和Schilbach为一位虚构的实验物理学家Kim Mueller创建了一份简历,并招募了约170名非物理学领域、大多具有心理学和管理学背景的研究人员来评估这份简历。他们告知评审小组,Mueller是助理教授职位的申请人,其前3篇论文发表在著名期刊。
研究人员将Mueller简历的4个版本之一随机分配给每位小组成员。在每个版本中,Mueller在3篇论文中分别被列为:唯一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排名首位的共同第一作者或排名次位的共同第一作者。
随后,每位小组成员被要求从6个方面评估Mueller的学术成就,例如未来5年成为期刊编辑的可能性。小组成员还被要求估算Mueller的h指数——衡量论文影响力的常用指标。
平均而言,当虚构的物理学家作为唯一第一作者时,评审小组在所有6个学术成就方面的评分都高于其作为第二作者时——这证实了第一作者身份的重要性。
但当Mueller被列为唯一第一作者、排名首位的共同第一作者或排名次位的共同第一作者时,评审小组对其h指数和5个学术成就维度的评分并无差异。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神经科学家Megan Peters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成立。评估简历的人员并非理论物理学家,且不同领域的作者规范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评估者的认知。
Schilbach认为研究结果可能成立,但也承认实验存在人为因素。例如,实验简历中明确标注了共同作者身份,而在数据库的引用和参考文献中“通常是不透明的”。因此,读者可能无法立即意识到排名第二的作者实际上共享了第一作者身份。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研究诚信的Mohammad Hosseini指出,尽管作者认为Kim Mueller是性别中立的姓名,但他们忽略了该名字具有西欧文化特征。“我好奇如果使用典型的亚洲、非洲或中东姓名,结果会如何变化”。
他补充说,共享第一作者身份有其优势,但“由于缺乏关于如何归属或评估共享第一作者的明确统一指南,有时会引发更多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