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M7.9级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大震后发生多次余震,最高余震达6.4级。受大地震和余震影响,截至3月31日晚,缅甸遇难人数已达2065人。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救援队正在紧急赴缅开展救援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3月30日,汤加群岛紧接着发生7.3级强震。当天,日本北海道以南近海也发生4.5级地震。3月31日,日本政府公布的最新损失估算数据显示,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发生,将造成日本30万人死亡,消息发布后登上网络热搜。
这些接踵而至的地震让一些人忧心,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对此,《中国科学报》就此专访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徐锡伟。
近日地震情况。图片来自:中国地震台网
此次强震比汶川地震时长多20秒
《中国科学报》:缅甸大地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影响。它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徐锡伟:从能量角度看,此次缅甸地震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有说法称其相当于1000颗原子弹爆炸,实际能量应与之相近。
《中国科学报》:有观点认为,缅甸地震是全球近十年大陆最强震。是否如此?
徐锡伟: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但并非近十年大陆最强震。其释放的能量与2024年土耳其“双震型”地震(M7.8和M7.5级)相当,影响范围和程度也较为突出。
《中国科学报》:此次缅甸地震地质背景如何?
徐锡伟:这是位于板块边界带的一次大地震。缅甸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向北东侧斜滑的碰撞带上,该碰撞带形成了两条活动构造带——一条是向东俯冲的若开俯冲带,另一条是近南北向的实皆断裂带。此次地震就发生在实皆断裂带上。
实皆断裂带是一条强地震频发带,为右旋走滑型断层,这类断层主要通过断层滑动引起地壳的剪切破裂释放弹性应变能,实皆断层的水平滑动速率约为每年20毫米。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走滑量,即地表破裂两侧的水平位移量可达到6米左右。
实际上,实皆断裂带在地表上是可见的,破裂带较宽,可达几十米,长达1200公里,坐落在这个断裂带上面的城市也因此被命名为“实皆市”。由此再往南,缅甸首都内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也坐落在这条断裂带上,而距离此次震中不远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就在这条断裂带东侧附近,距离震中仅19千米。
《中国科学报》:这也是这次地震影响大的原因吗?
徐锡伟:的确如此。首先,板块边界带地震震级通常较大。其次,强震发生在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物对地震波有放大作用,且地震持续时间长达120秒,比汶川地震还多20秒,长时间振动导致房屋倒塌风险增加,导致人员伤亡较大。此外,缅甸经济相对落后,我曾去过曼德勒、仰光和缅北地区,发现当地房屋抗震设防标准较低,建筑质量不高。在这种强地震振动条件下,房屋会倒塌较多。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很多城市会建在断裂带上?
徐锡伟:以实皆市为例,其所在位置是相对平坦的盆地型平原,为实皆断裂带上不连续的拉分盆地(一类走滑断层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因为有利于生活,人们选择在此定居。这和很多盆地区人口密集的道理相同。
实际上,这些地区应避开活动断层,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市已经形成。活动断层的概念在19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相关研究,当时很多人不认为活动断层与地震有必然联系,而如今全世界已普遍认识到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中国科学报》:城市已经形成,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徐锡伟:确实很难改变,所以我们提出避让活动断层,避让距离根据房屋建筑的重要性而定。避让越远,不仅可以解决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对跨越断层房屋等建(构)筑物的撕裂破坏,强地震振动效应减弱也越明显,可有效减轻地震对房屋建筑的撕裂破坏和振动破坏,科学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缅甸地震地理分布。图片来自:中国地震台网
一年内7级以上地震>18次,才进入地震活跃期
《中国科学报》:缅甸地震后,汤加群岛、日本北海道等地也发生地震。一些人担心,地球是否被地震“激活”。您如何看?这些地震之前是否存在关联?
徐锡伟:此次缅甸地震和汤加地震分别位于不同地震带上,空间关联性不大。近期中小地震较多,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关联性不强。
近期中小地震增多,但属于正常情况,大家比较关注,是因为缅甸大地震后,媒体和个人对地震更敏感。虽然最近中小地震稍多,但其释放的能量与7级左右大地震不可同日而语,一次7级左右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多次6级地震或1000多次5级地震,所以不能仅依据中小地震或单一几次地震,就判定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真正的活跃期可能持续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例如,20世纪早期1920年至1950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6级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地震、1950年察隅8.6级地震等。此外,1966年至1979年,华北平原北部地区也处于活跃期,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等大地震。
《中国科学报》:如何判断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徐锡伟:从统计意义看,以往平均每年发生18次7级强震。今年3个月内虽已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但尚未达到平均值。如果一年内7级以上地震明显超过18次,或发生2次以上8级地震,可认为进入活跃期。
《中国科学报》:日本政府为何频频预测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带来的潜在危害?
徐锡伟:日本对静冈东侧海域可能发生的9级甚至9.3级特大地震已预测几十年,从各种资料判断该地区早该发生特大地震,且日本政府每年都进行地震演练,但地震一直未发生。随着时间推移,该地区能量积累增多,地震可能更大。这一举动反映出日本政府和民众对此的焦虑,该地区确实已达到发生大地震的条件,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报》:目前有地震预测成功案例吗?
徐锡伟:有,而且就在我国。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预测成功。地震前,做了成功的地震预报,当时很多民众不愿外出避险,政府采取放电影等方式,让大家外出,有效减少了死亡人数。
但这是特殊情况,此次地震前有大量前震,且前震频次不断增加作为地震预报的显著前兆。而大部分大地震没有明显可用于预报的前震,所以地震预测仍非常困难。
《中国科学报》:AI在地震应对中有何用武之地?
徐锡伟:AI是热门高新技术,潜力巨大。若地震中,手机信号不受地形、断电、断通信影响,将有助于72小时内关键救助。AI还可整合人类智慧,为受灾者提供延长生存时间、应对次生灾害及解决困境的方法,在救灾和自救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