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被称为地球的“年轮”,全球约70%的淡水资源储存在冰川和冰盖中。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冰川正在迅速消退。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2023年则是过去五十年间冰川质量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器,“冰川”正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联合国大会宣布2025年为首个“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
值得一提的是,3月21日也是我国冰川学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的诞辰纪念日。
施雅风院士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变化,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
为纪念施雅风院士的科学贡献,普及冰川科学,3月29日,上海科技馆联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中信泰富,在云上海洋馆举办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22期暨“遇见@科学家——致敬施雅风院士”特别活动。
?
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院生,为与施雅风院士同一天生日的寿星们送上了寄语。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施雅风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我国冰川学的研究体系建立起来,为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奠定了基础。”李院生表示,“他曾经叮嘱青年学者,研究冰川一定要去现场,没有到现场观测、收集资料,是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科学发现的。”
也正是受到这句话的影响,1996年到2017年之间,李院生共参与了11次南极科考,从头建立起昆仑站的同时,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活动现场,李院生还与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马红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史贵涛一起向寿星们送上了生日祝福、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以及“遇见@科学家”定制文创纪念品。
此外,3位科学家在“勇闯地球三极,开启全新视野”科普讲座中分别讲述了各自的冰雪征程。
在以《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为主题的科普讲座中,李院生介绍了他和科考队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并在此建立起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征程。此外,他们在南极承担了IPY中国行动计划核心计划(PANDA计划)现场考察的任务,以及常规冰川学观测、测绘、DOME A天文观测等任务。
李院生。图片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
?
随后,马红梅围绕《中国北极黄河站——探索北极奥秘的前沿哨所》,详细介绍了北极黄河站建站历史、考察行程、气候生态特征和科研成果等,全面展示了黄河站在探索北极奥秘前沿哨所的重要地位。
史贵涛在《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的“气候密码”》科普讲座中谈到,冰芯是地球气候演化的天然档案馆,在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正面临不可逆的消融风险,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正是将拯救这些珍贵档案作为重要任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