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秋前几天,老张上班时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头晕,看东西旋转,右边胳膊和腿不能动,两只眼睛向右看,继而摔倒在地。旁边的同事叫他,他不能说话,于是同事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老张被送到医院后,有时眼睛能正常活动,能讲话,右边胳膊能抬高,右侧腿部能抬起;有时和开始发病时一样,不能动弹,反复发作3次。急诊医生对他采取紧急救治,诊断为脑梗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经过积极救治,老张终于转危为安,言语清楚,双侧眼睛活动自如,双侧胳膊和腿活动正常。
2024年9月18日,40岁的陈某右侧胳膊和腿突然没力,反应迟钝,傻笑,两天后开车时差点发生意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患了脑梗死。两个月前正常的血糖变得不正常,还检查出高血脂。经过常规治疗后,陈某手脚恢复很快,但计算力明显减退,智力恢复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什么是脑梗死?脑梗死是脑血管堵塞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例数约为150万至200万,每10万脑梗死病例中有42至58人死亡。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70%为脑梗死。严重的脑梗死会导致瘫痪、失语、失明等严重残疾,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很多人觉得脑梗死是老年病,其实从临床上看,近年来脑梗发病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
那么,脑梗死有哪些表现?脑梗死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早期表现有头痛、头晕、眩晕、一过性胳膊和腿麻木无力等。随后可出现半身活动不灵、半身痛觉减退、讲不出话或理解不了他人言语、走路歪斜甚至不能步行等严重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增多、昏迷甚至脑疝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如何治疗脑梗死?一旦出现脑梗死表现,要尽快送至当地医院急诊就诊。50%的脑梗死病人开始发病时表现并不严重,只是半侧胳膊和腿麻木,或头晕、走路不稳、口角歪斜、讲话舌头不听使唤、反应迟钝,或答非所问、突然无法说出熟悉物品的名称等。因为开始发病时的表现并不严重,很多病人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是颈椎病或腰椎病发作,或者没睡好、血压高,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脑梗死需要尽快救治,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如果发病4.5小时内到达医院,医生检查完头颅CT排除脑出血、排除溶栓禁忌证后即可静脉滴注溶栓药物,静脉溶栓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药物治疗。如果发病时间超过4.5小时或有溶栓禁忌证,只能根据病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血脂药物,静脉滴注活血化瘀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脑梗死表现比较严重,合并有大血管闭塞,在发病6至24小时内可以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取栓治疗。如果错过溶栓或取栓治疗,但合并血管狭窄,后期可进行支架介入术。
脑梗死发病后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包括起床走路及病床上患侧手脚的锻炼,适合患侧手脚力气稍差的病人。被动活动为家属辅助患者手脚做康复锻炼,每天将患侧胳膊和腿伸直弯曲200次,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发病1周内为脑梗死急性期,病情容易波动;经治疗稳定后,发病后3至6个月恢复最快,为脑梗死恢复期;6个月后症状基本无法好转,即为脑梗死后遗症期。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熬夜、早发家族史以及久坐久卧、活动少、严重腹泻后脱水、骨折卧床或大型手术后,都容易引发脑梗死。在临床上,有不少喜欢打麻将的人罹患脑梗死,这可能与其久坐、熬夜、饮水较少及情绪波动较大有关。计算机行业从业者和长途货车司机也是高危人群。
如何预防脑梗死?了解脑梗死的病因和诱因,预防脑梗死就不难了。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调整日常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风险,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果的比例;规律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多饮水,避免熬夜和吸入二手烟;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此外,可以学习一下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操:用十指做梳头动作,反复做16次;轻揉耳朵1分钟;头和脖子不动,两只眼球同时顺时针方向转6圈,定睛向前看一会儿,接着两只眼球再逆时针方向转6圈,转动幅度尽量大一些;轻叩牙齿,上下牙齿互相叩击,用力自然适度,做32下;转舌头,轻闭双唇,把舌尖放到上牙龈上,暂停呼吸,舌尖顺时针方向在牙龈外转16圈,再逆时针方向转16圈;按摩肚脐,双手交叉,掌心向下,轻轻顺时针按摩肚脐36圈;收腹提肛一分钟,深呼吸,让吸进的气体全部进入腹部,然后徐徐吐出气体,同时上提肛门;蹬摩脚心,躺在床上,仰卧,两只脚相互蹬摩脚心大约一分钟。
预防脑梗死并不是一项高深的任务,只要我们从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这三方面入手,改善生活习惯,就能够远离这一“隐形杀手”,拥有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