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所有座位随便坐——无论是诺奖得主,还是硕士博士。而国内会议的惯例则是,
院士和其他‘贵宾’坐在第一排,后面两排是长江学者、杰青,这样又怎么平等地讨论科学问题呢?特别是一些规格很高的学术报告,结束后竟然没有提问环节,甚至没有讨论环节——这在国际上看是很不可思议的。”
这位教授的“吐槽”虽然不能扫射所有学术会议,但也的确揭示了部分学术会议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学术会议的数量和规模也水涨船高,展现出学术界的蓬勃活力。这些会议为繁荣学术生态作出的贡献不可埋没,但与此同时,关于学术会议是否“跑偏”“表演”“走形式”的担忧和讨论也从未停息。
无论什么规格、什么形式,学术会议的灵魂永远在于“学术交流”。1927年举办的第五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揭开了爱因斯坦与波尔世纪大辩论的序幕。这场绵延多年的论战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物理学界。2011年举办的美国微生物学会会议上,RNA专家卡彭蒂耶和酶学专家杜德娜相谈甚欢,随后开启了对CRISPR-Cas9系统的合作研究,成就了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领域和基因编辑领域的双重里程碑——她们因此分享了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就在我们身边,“黄金搭档”因学术会议结缘,联手取得重要成果的佳话也屡见不鲜。
正因为学术会议本可以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机会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才格外让人痛心。
文章开头那位教授最担忧的,是会上年轻人的表现:“台上报告人的咖位越大,年轻人的反应就越沉默。很多人不敢提问,更不敢提出质疑。”针对这一现象,中国
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也曾犀利指出:“确实我们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有缺陷,活力不是太够。年长者有问题,年轻人也有一定的问题,大家不能够很好地发表意见,缺少真正的学术争论和沟通。”
事实上,如果回归“学术交流”这一初心,会议上的发问、质疑,才是对报告人最大的尊重。这代表听众认真听取了报告内容,并为之深入思考、以求甚解。
但现状是,很多年轻人仍普遍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得罪大佬”“贻笑大方”。当学术大咖作完报告匆匆离场,当科研新手慑于权威不敢发言,本应链接智慧、传递思想的科学殿堂,就遗憾地变成了言语不通的巴别塔。
这当然不能归咎于年轻人。一方面,不排除部分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也会自恃身份,对平等交流的态度并不友好;另一方面,会议举办方也有责任创造更自由、更开放、更有感染力的交流环境。
一位科学家向笔者分享:她日前在北京主持举办了一场聚焦某科学领域的学术会议,在邀请专家时,优先考虑各国各机构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此外她还有目的地邀请了与本领域具有交叉前景的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在会上,她主动剖析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请大家列出关键科学难题,一起制定未来计划。
“这场大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很多海外科学家在结束会议回国后,还给我发来邮件,表示希望将会上讨论的计划继续推进下去。”尽管会议已经落幕一段时间了,这位科学家谈起这些依然兴奋不已。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学术蝗虫”“学术猪八戒”“学术刘姥姥”等新词层出不穷,虽然大多只是调侃和玩梗,但也形象地描绘出部分科研新人来到高大上的学术会场后,“吃嘛嘛都香、听啥啥不懂”的真实体验。
或许,我们的学术会议需要建构一种能与之对冲的新风尚:用火花四溅的思想交锋、棋逢对手的观点碰撞,代替精美茶歇和与大牛合影,使之成为与会者最爱晒的会议留念、最珍视的打卡体验、最念念不忘的精神盛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