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2/11 19:49:58
选择字号:
DeepSeek这么火,为何从未拿过风投机构一分钱?

 

文|李军

2025年春节假期,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eepSeek)的热度持续攀升,也引发投资圈的关注。作为投资人,我真正关注到DeepSeek是在2024年12月末DeepSeek-V3首个版本正式上线。

DeepSeek官网信息显示,DeepSeek-V3多项评测成绩超越了Qwen2.5-72B和Llama-3.1-405B等其他开源大模型,甚至可以与美国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OpenAI和Anthropic的大语言模型GPT-4o和Claude 3.5-Sonnet等闭源大模型一较高下,但算力成本却非常便宜。

公开信息显示,DeepSeek自2023年成立以来,并没有拿风险投资机构的钱。

近年来,大模型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很活跃,而我们目前暂未涉足大模型的投资。因为我们认为现阶段大模型初创公司差异化不明显,但融资速度非常快、金额非常高,需要继续等待和观望。

在我看来,投资与被投资,对双方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一拍即合。

为何不拿机构的钱

有报道称,DeepSeek-V3模型的训练成本约558万美元,约为GPT-4o成本的十分之一,性能却相差无几。

DeepSeek在V3模型技术报告中也提到,558万美元不包括与架构、算法或数据相关的前期研究和消融实验的成本,这意味着DeepSeek-V3模型的实际成本更大。不过,DeepSeek-V3模型确实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创业公司的起步离不开资金,一些AI创业项目在起步阶段就开始四处找钱。而DeepSeek目前未有外部融资的记录,其创业资金来自何处?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也是量化对冲基金幻方量化的创始人,他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

来自幻方量化官网的信息显示,幻方量化在2018年确立以AI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2020年,幻方量化投资2亿元研发的AI超级计算机“萤火一号”投入使用。2021年,幻方量化投入10亿元建设“萤火二号”。

事实上,DeepSeek成立后也曾被一些头部投资机构关注过,甚至谈过合作,但DeepSeek确实没有拿过投资机构的钱。一方面可能是DeepSeek确实在短期内不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以后也许会打开融资窗口;另一方面可能是DeepSeek的开源设置没有让投资机构看到盈利点。

大模型还会继续进化

2024年,大模型市场价格战较为激烈,但各家提供的产品性能和效能差别不大。2024年下半年,学术界和产业界基本形成共识,极度依赖算力资源的预训练阶段竞争终结了,下一阶段的重点在推理,并将出现一批新公司,DeepSeek的出现也是必然,用更低的算力资源就可以实现同等甚至更高的效能。

虽然这几年大模型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并没有投资大模型项目,因为目前市场上的大模型没有让我们看到更多本质的差异化,反而让我们感觉变数很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原先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新产品所替代。

当下不少大模型公司融资金额巨大,估值很高,这其中有没有泡沫还有待商榷。靠快速烧钱拉动的项目对我们来说尤为谨慎,需要作出多维度判断,而且我们也不认为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固定不变,以后还会有新技术架构出现。

每个投资机构对于项目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虽不一定是最优的标准,也有可能错过好的项目,但比起错过,更重要的是符合机构的长期投资策略和纪律。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对项目的思考、选择、判断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统计,在已上市公司中,只有40%~60%曾拿过投资机构的钱,没融资的公司最后也可以顺利上市,所以投资机构要接受总会有项目错过或有投资盲点的事实。

更关注团队和应用

DeepSeek的出圈也给更多AI创业项目提出新的挑战,项目的落地不仅要有技术和产品,还要有科学研究的探索能力。说到科学研究的探索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明显,这也是投资机构青睐高校和科研院所创业项目的原因,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业团队可以不断迭代新的技术方案。

燕缘创投是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主要平台,在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指导下,由北京大学临港国际创新中心发起设立。我们最近刚募集了一只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早期基金,将沿着具身智能、AI 助手、端测AI推理芯片,以及存算一体化等AI软硬件上下游领域进行投资。

当前,大模型项目大多以AI助手的形式呈现,但我们认为AI不仅仅是工具和助手,大模型也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未来AI的发展方向必将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所以我们不仅关注虚拟的智能体,还关注AI真正的智能化,以及相关的端侧应用。

另外,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除了技术本身,我们也很看重团队。过硬的技术固然重要,但也要有能让技术落地的团队。技术和产品都是靠人和团队研发推动的,投资的依据是选对方向、做对事情、用对团队,这些都很重要。

选好创业团队至关重要,然后才是业务发展,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产品落地转化,使其符合市场发展趋势,最终超越市场同类产品或创造新的市场增量。

(作者系北大燕缘创投总经理、管理合伙人,本报记者沈春蕾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2025-02-10第4版科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