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老科技工作者决策咨询沙龙——搭建“老有所为”新平台,激发老科技工作者参与活力的创新实践主题沙龙在广东佛山举办。中国老科协副秘书长张艳欣、广东省老科协会长郭俊、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广州华立学院校长刘洁生、佛山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缪向民、郁南县科协主席林少玲、阳东县科协副主席陈红心等80余名代表,深入探讨银龄人才发展新路径。
鲁晓明作题为《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有所为”政策演进与实践路径》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我国已进入全方位、体系化推进“老有所为”的新阶段。他强调,新政策在清理不合理规定、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保障老年人劳动权益等方面的突破,尤其是“首次提出要引导用人单位依法保障老年人获得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为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郭俊以《老有所为有平台,科技创新立新功》为题,结合宏观背景与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度分享。他指出,我国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呼吁社会和老科技工作者自身要转变观念。他强调,老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不可替代的智力资源。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余永权分享了《创建志趣交融的专家共同体》的创新实践。他通过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专家委员会,创新性地引入法律和金融专家,构建了“专家企业交互平台”和“中小企业技术知识图谱”,实现了科技服务的精准对接。
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原站长姚国成以《科技专家退休后发挥余热》为题,生动讲述了自己退休近10年来持续从事水产研究和推广的经历。从编写《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志》到推动脆肉罗非鱼产业发展,从制定技术标准到参与海洋牧场研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员柳建良分享了《退而不休,持续发力,促进广东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他在连平鹰嘴桃、德庆贡柑、梅县金柚等领域深耕不辍,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了从“老养”到“老为”的转变,并寄语老科技工作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增长见识”,“量力而为,不要越俎代庖”。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围绕“破解参与难、构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凝聚新合力”展开热烈讨论。其中,张艳欣以“顶天立地”概括老科协工作,分享了“加装电梯”和“老年科技大学”两个成功案例,展示了老科协通过建言献策推动政策落地的实效。她提出“快乐工作”理念,倡导“老有所乐”应为首要,并以“读书为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与大家共勉。
缪向民介绍了佛山市银发人才库建设情况,直言当前面临“高校资源少”和“体制内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平台有限”的困境,呼吁探索更多发挥银发专家作用的有效途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梁红指出,当前对老年群体的保护多停留在规章层面。他建议推动制定专门法律,为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开放式专家服务平台,系统展示老专家的专业领域和服务能力,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他还分享了与和平县政府合作的成功案例——通过“双向人才规定”,实现了高校专家资源与地方需求的有效对接。
刘洁生关注民办高校老科技工作者群体,建议打破地域限制吸纳人才,建立“经纪人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破解“专利转化难”和“服务回报难”问题。
郭俊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广东省老科协将认真梳理与会代表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和凝练提升,形成高质量的课题成果,为探索建立“老有所为”新平台、更好地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提供实践指导和政策参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