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专利转化难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普遍瓶颈。
11月23日,记者从安徽大学获悉,经过系统布局与持续努力,该校专利产业化率已突破20%大关,显著高于全国高校约8%的平均水平。这标志着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进入“质效双升”的新阶段。这一成果体现了安徽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积极作为,也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大支撑”。
成果转化企业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极低温稀释制冷机 安徽大学供图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安徽大学始终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为目标,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关键着力点,通过制度创新、协同创新与质量管控多维度协同发力,系统破解专利转化难题,畅通专利技术走向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构建了权属分配、容错保障与服务流程“三位一体”的制度支撑体系,通过赋权改革和收益分配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与风险评估团队消除转化顾虑,同时推行“一站式”无偿服务提升效率。在协同创新方面,学校围绕区域战略产业,建立需求与专利双向匹配机制,推动“专利试用—优化—确权—产业化”闭环发展,并通过园区、基金与政策联动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的高效对接。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安徽大学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改革,推动更多高质量专利技术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努力打造高校专利转化的“安徽样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安大智慧与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