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能源转型大会在京举办 |
|
发布《全球能源转型报告(2025)》 |
11月22日,2025能源转型大会在北京昌平举办。大会以“面向‘十五五’,聚力绿色转型”为主题,旨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等核心议题,汇聚政产学研权威力量,促进能源产业链企业面向“十五五”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能源新发展格局。
本届大会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企研能源资源工作委员会、《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承办,分为全体大会及4个专题会。
王方/摄
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致辞中指出,中央企业在我国能源绿色转型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面对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作出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开发,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消费,打造更多零碳园区、绿色工厂、超低能耗建筑,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绿色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终端电气化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共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集中攻克氢能、新一代风电光伏、先进储能、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共同促进能源领域改革开放,健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环境,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更多标志性绿色能源工程,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2024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17%,比2020年提高6.6个百分点,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20万辆,渗透率超50%;绿色能源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过去10年,北京市以年均1.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速,能源利用效率在省级地区中始终保持最优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十五五”时期,北京市将进一步突出技术引领,发挥科创优势,加强固态电池、聚变能源等技术攻关,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绿色技术创新,构建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推进本地光伏、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鼓励新型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建设,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能源创新产业,引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能源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万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快示范应用,推进关键技术转化先试先用,在产业园区、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重点领域,打造零碳示范园区等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场景和业态。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劲松在致辞中说,“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能源产业向新发展,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转变,推动国际合作向深推进,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新增新能源装机占全球增量的六成左右,预计今年底可超额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的规划目标,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仅过去一年就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亿吨。据他透露,当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编制“十五五”能源规划,构建了由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规划及可再生能源、电力、煤炭、油气分领域规划组成的“1+5”能源规划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路线,同时正在深入开展能源强国建设的专题研究,谋划落实能源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举措。
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编撰的《全球能源转型报告(2025)》。报告基于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世界气象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系统梳理了全球能源转型的环境变化、方向特征与未来趋势。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多重挑战、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多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明显分化、全球能源转型遭遇资金瓶颈的背景下,在绿色、经济、安全三者之间寻求基于本国资源禀赋的最佳能源战略布局,正在考验每一个国家的智慧。报告指出,全球能源转型呈现煤炭、石油需求趋于平稳,天然气消费重回快速增长,太阳能、风能成增长主力,核能技术发展迎来新高潮,氢能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生物质潜力巨大但发展慢的趋势。展望未来,报告认为,全球发展不平衡将是实现可再生能源“三倍装机”目标的最大障碍,关键矿产将成为各国战略争夺的焦点,“双脱钩”进程将逐步推进,能源贸易流向将发生历史性重构,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将协同进化。
在全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作题为《碳中和下的循环经济》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够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在他看来,碳中和不是负担,而是巨大的创新机会,从能源到材料到生活方式,都有巨大的创新空间,且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例如,光伏组件一般寿命25年左右,2025年开始批量退役,2030年预计需回收150万吨,回收成本30元/块,可获玻璃、铝、塑料背板、锂、银、铟、镓,价值200元/块。青海已建成中试线,回收率达92%。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作题为《天然氢——能源转型新路径》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氢能成为竞争焦点,但传统的氢气获取方式存在来源与成本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全球掀起天然氢气勘探热潮,马里、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已实施超27口专探井。2024年来,我国相继设立天然氢气科研专项,但总体投资有限,风险、商业勘探进展迟缓。他建议尽快建立氢气新矿种,发放许可证;油气、地热钻井增加氢、氦检测项目,鼓励油企氢、氦、油气兼探;建立全国天然氢数据库,锁定资源富集区;在科技部、基金委专项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增设地方、大型国企、民营资本勘探专项;参照美澳经验,对企业实行勘探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开采补贴等财税支持政策;在鄂尔多斯、三水等有利区设立勘探先导区,打造“勘探—开发—利用”全产业链试点。
除全体大会外,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绿色氢能高质量发展、油气管网支撑新能源新业态融合发展、绿色新能源与电力能源技术装备四大专题会同步举办,就各领域的焦点话题展开探讨,从多个维度阐述了能源转型的路径与前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