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什么?”“北斗定位测量属于哪种定位技术?”“微波遥感的优势是什么?”...... 测绘与遥感,一个致力于精细刻画,一个擅长宏观俯瞰。它们因技术理念与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又因共同的服务目标而协同并举。这两大技术不仅是现代空间信息体系的基石,更在海洋探索、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858年,法国摄影师乘坐热气球拍下巴黎的鸟瞰照片,这是人类首次从空中“俯瞰”大地。
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开启太空遥感时代。
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发射拉开我国航天遥感的序幕。
2010年,我国“高分专项”全面实施,推动遥感卫星分辨率从5米提升至民用0.5米,实现从“有”到“好”的跨越。
2015年后,我国“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陆续发射,集成互联网智能遥感、动态视频拍摄等功能,并计划2030年建成200余颗卫星组成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为普及遥感测绘知识,激发公众探索热情,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解码遥感、测绘知识”专项答题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参与
“解码遥感、测绘知识”专项答题

本次专项答题
得到了天津市测绘学会的大力支持
测绘是测量与绘图的统称,是一门通过精确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并以图形或数字形式表达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科学与技术。在古代,人类就通过准绳、矩尺等工具进行土地丈量和地图绘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现代测绘已形成以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BDS)、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雷达、全站仪、水准仪等为核心的测量技术体系,以及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的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方法。测绘的本质在于对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的高精度量化描述,其成果往往体现为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地籍图、工程施工图或高精度三维模型等。
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指利用传感器从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远距离平台接收地表和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处理和解译这些信号来识别地物、反演参数并监测动态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兴起于20世纪中叶,凭借其覆盖范围广、观测周期短、信息丰富等特点,已成为对地观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传感器工作方式的不同,遥感可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等不同类型,它们各自在分辨率、穿透能力、光谱特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线上设置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PK答题、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让您在碎片化时间利用“小屏”提升科学素养。您还可以通过“测测你的数字科学素养”模块进行自测,了解自己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同时,大赛还将从前沿科技、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应急科普、热点话题等不同角度,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答题活动。
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