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气象局出台《地球系统预报发展战略(2025—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发展战略》面向未来十年,推动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科学谋划地球系统预报发展,并将在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服务、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行业服务以及全球气象服务等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到2035年,气象部门将打造“全球—区域一体化、天气—气候一体化、确定性—集合预报一体化”的无缝隙预报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双碳”目标实现等提供坚实支撑。
《发展战略》明确,发展“双轮驱动”逐步融合统一的地球系统预报体系,构建物理驱动的数值预报模式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预报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技术领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对地球系统的重现、模拟与推演;预报产品深度融入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产业链,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锚定这些目标,《发展战略》提出8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发展、数据驱动人工智能预报模型发展、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关键技术研发、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基础设施建设、无缝隙预报业务应用与服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根据《发展战略》,地球系统预报明确以下服务场景:依托数智融合的地球系统预报产品,将气象业务链条从传统的天气气候领域延伸到多圈层的地球系统预报以及影响预报、风险预警;有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控制支撑气象服务能力。紧扣农业、水利、生态、环境、海洋、航空、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独特需求,构建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和产品体系,将地球系统预报高价值数据转化为支撑行业生产调度、风险防控、资源优化和政策制定的关键信息。
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与科学管理,打造高效协同的地球系统预报科创平台,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地球系统预报创新发展联盟,加快推动地球系统预报协同攻关。未来,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强化双边与多边合作,以地球系统预报能力支撑全民早期预警,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更好赋能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