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科学节仙湖植物园特色活动暨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自然里的深圳”系列活动正式启幕。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以下简称仙湖植物园)与深圳图书馆联合主办,以“‘书’写自然”为主题,以《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志书为纽带,精心为市民打造了一场“读自然之书、探生态之秘”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仙湖植物园供图,下同
“植物是城市最沉默的见证者,而植物志则是它们的‘身份证’与‘编年史’。”在科普讲堂“用植物书写深圳故事——《深圳植物志》编研之路”上,仙湖植物园副主任王晖娓娓道来,将现场观众带入一段跨越13年的编研征程。王晖介绍,《深圳植物志》这套共4卷、800余万字的专著,历时十余载踏遍溪谷山峦完成,收录了深圳野生及常见栽培植物共2732种,系统勾勒出深圳植物多样性全貌,填补了这座城市没有地方植物志的空白。
据介绍,精准认知物种,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根基。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种识别、生态监测和环境教育等应用领域,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物种本底资料。当前,全球植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灭绝风险,唯有及时记录与系统编目,才能守护生命的多样,留存自然证据,为未来研究奠定基础。植物志的编纂,既是一场科学探索,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讲座现场。
在“绿野寻踪,万物入志——植物志书背后的故事”论坛上,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作同题的讲座,介绍仙湖植物园建园以来承担的植物志书的编研工作。随后,在仙湖植物园副研究员杨拓的主持下,中山大学教授廖文波,张力、王晖和仙湖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张卫哲等围绕仙湖植物园数十年的植物志书编纂历程展开深度交流。
在《秋海棠属植物形态解剖图鉴》《植物园里的缤纷生命》和《苔藓之美》等书籍作者的带领下,学生们亲手操作显微镜解剖秋海棠、使用糖度仪破解果实甜度之谜、执起画笔描绘苔藓微观之美。据悉,在“解密秋海棠——形态解剖探索”“解码自然的甜蜜与智慧”“童‘苔’演绎,共绘精彩”一系列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实践课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自然科学的探索过程,感受科学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是指尖可触的生动现实。
小朋友在观察植物。
本次活动以公众可感可触的形式,让“随时读自然、随地探生态、随手护生灵”的理念深入人心,更让《深圳植物志》等植物志书所承载的科学精神与文化情怀落地生根。值得一提的是,系列活动后续还将推出“草木深圳”双展场联动——《深圳植物志》植物科学画首展与植物标本展将分别亮相仙湖植物园缅栀书吧与深圳图书馆四楼展厅。
届时,《深圳植物志》手绘图版原稿、深圳本土植物腊叶标本、《深圳植物志》系列图书,以及《深圳植物志》名誉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珍贵手稿等将一并展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