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闸蟹“三兄弟”同台竞技,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开幕 |
|
|
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如约而至。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150余家单位选送的近4000只河蟹“参赛”,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最终,上海思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母蟹以451.2克重量夺得“蟹后”,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公蟹重达622.1克,摘取“蟹王”。
由于长期的地理适应性,我国大闸蟹形成了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三大地理群体和自然分布区。辽河水系大闸蟹在成蟹阶段比长江水系大闸蟹少蜕一次壳,因而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但平均规格普遍小于长江水系大闸蟹。但随着全国河蟹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曾经的“小个子”变得更大更强。今年,辽河水系大闸蟹首次参加全国河蟹大赛,大闸蟹“三兄弟”同台竞技。
同样首次“参赛”的,还有来自宁夏贺兰县的4家大闸蟹企业。今年年初,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与宁夏蓝茵盐碱地渔业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派驻科研人员驻扎宁夏贺兰县,构建了贺兰县耐盐碱大闸蟹新品系的选育奠基群体,分析养殖水体的水质参数和大闸蟹品质参数,筛选影响贺兰大闸蟹品质的理化因子,为宁夏贺兰大闸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受高温天气影响,“晚熟”成为这两年大闸蟹产业的共同特征。但与去年高温天气的“突然袭击”不同,今年全国河蟹产业对于高温有了心理准备,在技术和管理上开展了提早布局,为大闸蟹撑起“遮阳伞”,并加强水质调控,缓解了大闸蟹在高温天气中的不适感。以上海河蟹产业为例,通过构建“水下森林”和“水下草原”、优化养殖空间并配置池底增氧“新风系统”,有效缓解了高温胁迫影响,在高温年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总体来看,今年的大闸蟹产量、规格和品质等整体上好于去年,且高温已难撼动全国河蟹产业“大丰收”局面。
据了解,11月12日至16日,上海海洋大学还将与青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活动,届时将发布《长三角优质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期间,河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论坛、科技金融助农交流会、宁夏贺兰河蟹产业推介会等活动也将举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