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25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论坛”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来自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数十家专业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师生代表100多人参加会议,共同探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现状、关键挑战与未来路径,引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论坛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刘刚,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金铠,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浙江大学新时代枫桥研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钭晓东等专家,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宏伟目标,聚焦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议题,深度探讨能源零碳化、产业生态重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等关键方向,相关观点获得了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
潘家华指出,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路径是能源零碳化,化石能源仅能实现低碳无法达到零碳,要落实《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需全球大幅削减排放。他指出,当前零碳能源已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正从补充能源转向主体能源,中国有显著实践成果。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产业链,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刘刚系统阐述了产业生态学这一交叉学科如何通过追踪资源从“源头”到“汇”的全过程代谢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方法论。他认为,产业生态学“师法自然、系统调控”的思维与“物知世界、精准管理”的方法,正成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用系统科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视角。
李金铠以“美丽中国的时代脉络与学者担当”为主题,深度解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演进与个人启示。孙佑海教授聚焦“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这一法治热点,深入分析了法典编纂的必要性、核心原则与前沿问题。钭晓东教授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与地方环境立法的先行先试探索》为题,系统阐释了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最新进展。
论坛主持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学科的最前沿,来研究一批科学问题和重大的建设问题。
据了解,由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领衔的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已形成常态化活动体系,每年定期举办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并常态化开展智库联盟能力提升培训等系列活动。本次“2025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论坛”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现场 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