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彭村,数百亩稻田铺展成金色画卷,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一年前,种粮大户们望着连片良田满心欢喜的同时,心中却在暗自发愁:“传统种植效率低、丰产难丰收。”
今年春耕夏种期间,由扬州大学教授张瑞宏团队牵头研发的“九合一”耕播一体机驰骋在大彭村的田间,这台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为“智能铁牛”的农机,不仅在破解了农时难题,还以全流程精准作业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张瑞宏告诉《中国科学报》,“九合一”耕播一体机已经为农户们带来了产量的大幅增长,被他们称为田里最亮眼的“丰收利器”。
张瑞宏(右一)介绍秋收情况。受访者供图
锚定痛点,调整攻关策略
经过调研,张瑞宏团队发现,大彭村的“用人荒”,是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劳动力短缺、传统机械低效”的缩影;江苏粘土地“出苗率不足六成、平整效率低”的难题,更成了制约粮食增产的“卡脖子”问题。
这些痛点,也成为张瑞宏带领团队科研攻关的“靶心”。
2024年暑假,在38℃的高温下,张瑞宏组织扬州大学“锄禾兴农”实践团师生扎进农村,并要求团队“既要跟着农户下田插秧翻土,也要用数据摸清真实需求”。
团队逐户发放问卷,在回收的200份有效问卷中,“粘土地直播出苗率低”“水田平整慢”成为当地农户最揪心的两大难题。
随后,张瑞宏又带领团队赴苏州喜犁农业机器人有限公司调研。面对企业负责人孙跃忠、李明才提出“现有播种机在粘土地‘水土不服’——播种深浅不一、机身陷泥、故障率超30%”的反馈,张瑞宏决定将企业的难题,转为科研的主攻方向。
他迅速调整攻关策略,放弃原先宽泛的技术调研,聚焦“粘土地适配”与“效率提升”两大核心问题,以优化“九合一”耕播机为突破口,并协调学院资源,将实验室“搬”到田埂边,指导团队记录机器作业数据,在临时工作室拆解零件、分析问题。
破解难题,科研结出硕果
首先要解决粘土地“水土不服”的难题。
为此,张瑞宏带领团队先后拆解了10余台不同型号的传统播种机,经过数十次对比测试,他们最终锁定“传动系统”这一核心症结。
“传统播种机用链条或侧边箱传动,就像人走路‘一瘸一拐’,机身重心偏移严重,在粘土地作业时,播种深度忽深忽浅,而且链条易卡泥,故障率居高不下。”找到问题根源后,张瑞宏带领团队重新设计方案,提出“重构传动系统,把动力输出核心从侧边移到中央”的思路。这一“中间箱传动系统”的构想,旨在通过重新分配整机重量,让机器在粘土地上“走正步”。
最终的测试数据显示:“中间箱传动系统”可将播种深度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彻底解决了“深浅不一”的难题。
今年夏种,在“九合一”耕播一体机下地之初,农户就提出“板茬地坚硬,机器能行吗”的质疑。
于是,张瑞宏带领团队亲自下地演示——双轴切削旋耕、定量施肥、种床平整、控深精量播种等九道工序一气呵成,原先需多名农户、多台机械协作的地块,如今1台机器、1名操作员大半天便可高质量完成。
经过张瑞宏团队优化后的“九合一”耕播机在大彭村首次“实战”,便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不仅帮农户节省人工费与育秧成本,水稻出苗率比人工插种更高、苗株更壮实;8月台风来袭时,周边地块水稻大面积倒伏,而用“九合一”种植的稻田,稻穗挺拔饱满,几乎无倒伏;如今恰逢秋收,这片稻田亩产比往年增加近百斤。
这些天,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里,在轰鸣声中稻穗被卷入机身,脱粒后的稻谷源源不断涌入粮袋。科研成果要“走得远”,还需要与企业联动。在张瑞宏的协调下,扬州大学与苏州喜犁农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企业车间里,“九合一”耕播机核心零部件已加工完毕,工人正忙着整机组装,即将发往江苏各地农村开展大范围实证,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一次作业、多重收益”的便利。
乡村振兴,把成果用到田垄间
“以前觉得‘乡村振兴’离我们很远,直到跟着张教授下田,看到农户因出苗率提高露出笑容,才明白科研的意义。”张瑞宏团队中的一名硕士生说。
到了播种季,在张瑞宏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九合一”耕播机驶进江苏田间地头。蹲在田边查看种子埋置情况的农户忍不住赞叹:“张教授团队的这台机器,真是救急的‘智能铁牛’!”
后来,站在丰收的稻田边,农户们感慨道:“张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更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有这样的‘科研领路人’和‘新农人团队’,良田才能年年丰收,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
从实验室图纸的反复修改到田埂上机器的轰鸣作响;从破解粘土地的“水土不服”到助力农户的丰收喜悦……张瑞宏带领扬州大学科研团队,以技术创新让“智能铁牛”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扎根,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农业科研,从来都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到田垄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